从1949-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4岁生日。一段段抗战老兵的记忆、一个个带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都向我们述说着国家的发展,展示着人民一步步走向富裕的步伐。忆苦思甜,不忘来时之路;铭记历史,只为更好前行!

在原河北省政协常委,原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河北省委副主委毕志夫的家中,收藏了两本个人自传,该自传的作者名为单宗吾,1920年1月3日生,原籍山东乳山。1943年考取西北大学,1944年参加国民党青年远征军,并于年底赴昆明中缅印战场后方担任工兵营督导室总务干事,1946年退伍转学清华大学地学系读书,1949年3月从华北大学毕业,分配至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后辗转至张家口工作,2011年逝世。【详情】

他曾加入过国民党的“战干团”,经历了国民党统治区的凋敝与政府人员间的勾心斗角,解放战争时期,心灰意冷的他毅然来到了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与人生的意义。他的一生,曾在西北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学习深造,是我国在建国初期不可多得的高学历人才,他波折动荡又不断勇往奋进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代人不断学习。其中,他在华北大学学习深造的相关内容,更是为这座学校的历史增添了细节。毕志夫曾多次见到了单宗吾本人,被他的人生经历深深打动,在今年国庆节到来之际,毕志夫亲自为凤凰网河北讲述了单老先生与华北大学的不解之缘。【详情】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结婚彩礼“三转一响”中的“一响”就是指收音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收音机逐渐盛行。【详情】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在家就能通过收音机收听到评书、歌曲及各种资讯,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工具之一。收音机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精神状态,更是拉动我国电子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详情】

在石家庄市原河北省政协委员、原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毕志夫的私人博物馆里,珍藏着照相机300多架照相机。一件件曾被使用过的照相机机被完好保留,这些记录过往生活的相机并没有被人们抛弃,反而成为岁月的见证。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黑白画面到彩色成像,相机记录城市变迁、人间烟火。那些被镜头定格的场景成为历史记忆,而相机本身也在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变脸”。【详情】

从折叠式大画幅相机到如今人手一部手机即可拍摄的过程,显示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力的增强,同时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摄影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照片仍旧是人们刻印时代美好的最佳载体,指尖轻触快门,就能瞬间定格美好瞬间。【详情】

随着时针的转动,我们来到了2023年。回首过去,74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重要大国,不仅是经济和技术的进步,更是文化、思想及国家整体实力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历史节点,我们不仅要纪念过去的辉煌,更要展望未来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