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物医药制造及研发产业凭借多学科前沿技术融合,尤其是细胞技术的加持,正重塑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极具经济增长潜力,成为新兴战略高地。然而,受全球经济波动、行业规范多变、研发成本高、竞争激烈以及细胞技术产业化困境等因素影响,河北省生物制造企业深陷经济泥沼,大批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河北省生物医药制造企业约有120家,年总产值仅为50亿元,与山东济南高新区等地相比差距显著。其中,细胞领域的情况更为严峻,约30家相关企业总产值仅8亿元,多数企业在细胞培养、规模化生产工艺上遇到瓶颈,成本高、盈利弱。此外,河北企业多处于成长初期,资金链脆弱,超过60%的企业在2021至2023年间营收连续下降,平均降幅达20%,部分企业甚至濒临停工停产。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河北省人大代表刘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强化金融扶持。刘冰建议,政府应为暂时陷入资金困境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生物制造企业开设绿色通道,提供3-5年期的低息贷款,并确保在5个工作日内放款。同时,设立专项补贴,对积极参与集采并中选的企业,按照其因集采导致的成本增加部分的一定比例(如30%-50%)给予补贴。此外,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如“生物制造专利质押贷”和“细胞技术产业化贷”,根据企业的专利估值和研发产业化进度确定贷款额度,政府则按贷款额的10%补偿银行风险,以促进银行放贷。
其次,助力研发与人才。建立“河北省生物制造协同创新研发平台”,由河北省科技厅联合多方资源,每年投入不少于3亿元,聚焦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细胞治疗产品制造等关键技术进行研发。该平台将共享高端设备、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有望缩短企业研发周期1-2年。同时,实施“领航计划”,对引进的生物制造国家级领军人才给予安家费、科研启动金,并解决其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此外,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开设“生物制造定制化”课程,每年定向培养输送不少于100名专业人才。
最后,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多部门联动,为生物制造研发及产业化开设绿色通道,简化临床试验审批、药品注册、生产许可等流程,推行“一体化”审批,让企业一次交材料,多部门同步审批,从而缩短审批时间40%以上。同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如将生物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提至100%,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两减半”政策,以及细胞领域企业研发用进口设备免征关税等,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
河北省人大代表刘冰表示,通过上述“救企行动”精准施策,可有效为河北生物制造产业困境企业注入动力,促其突围发展,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生命健康产业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