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曹妃甸区对40.9万亩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改良开发 盐碱地这样变成米粮川
6月18日拍摄的曹妃甸区十里海养殖场河豚小镇。 河北日报通讯员季春天摄
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通讯员 卢铭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盛夏时节,曹妃甸区第一农场阡陌纵横,一片片稻田翠绿耀眼。
“今年农场种植水稻3万亩,大部分是能满足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需求的高标准农田。”该农场党委书记陶亮说,眼前的这片米粮川,过去却是泛着盐渍的盐碱荒滩。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反映出曹妃甸区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成效。在长期推进盐碱地改良的基础上,近年来,曹妃甸区高效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改良开发和有效利用,将40.9万亩盐碱地全部开发为耕地,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粳米生产区、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荣获中国生态稻米之乡等称号。
改良土壤
——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37个
每到曹妃甸水稻大规模插秧季,关心插秧情况的,除了农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外,还有老人刘东波。
作为曹妃甸区第一代农垦人,刘东波在41年的工作中,几乎都在与盐碱地治理打交道。
“唐山市76万亩盐碱地中,曹妃甸区占一半还多。”刘东波说,他工作过的国营柏各庄农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为改造盐碱荒滩,10万农垦大军开启向盐碱滩要耕地、要粮食的拓荒之旅。
修海挡、筑沟渠,引滦河之水“拉荒”洗地……农垦大军一代接着一代拼,一年接着一年干,使得农场稻谷总产量实现从1956年0.17万吨到1985年13.5万吨的飞跃,并且之后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
对于水稻,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控盐控碱的重要手段。依托自身农垦优势,近年来,曹妃甸区通过引水灌溉、排盐淋碱等举措,让土地盐碱程度已由重度盐碱改良为轻度盐碱,实现生长季节土壤可溶性盐含量小于0.15%。
如今,在曹妃甸区第三农场、第五农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一道道新修建的水渠成了高标准稻田的“命脉”。
“针对春旱积盐、地下水位浅、脱盐困难等问题,我们在盐碱耕地内修建闸、涵等水利工程,保证排灌水通畅,提升排盐抑盐能力。”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建友介绍。
为推进降盐提效,曹妃甸区一方面通过引滦河水实施大田灌水措施,利用冬春季径流水进行大水泡田,建立水层,使土壤盐分不能上移从而达到压盐效果,让水层下渗起到淋洗盐碱的作用;另一方面,修建完善排水、灌水渠道,提高灌区排水标准,利用垂直渗漏和侧渗,排出土壤中的盐分。
在此基础上,曹妃甸区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以及使用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增加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持续巩固盐碱地改良效果。同时,重点对耕地开展土地平整,完善桥、闸、涵、排灌站、防渗渠等灌溉和排水设施,新修建田间道路、农电线路等工程,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该区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37个,总面积39.68万亩。
选育良种
——培植引进耐盐作物50余种
“这里有1000多份水稻秧苗,涉及数十个品种。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盐度的土壤进行培养,通过长势筛选出适宜不同盐碱地条件下的最优品种,并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近日,在位于曹妃甸区的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综合试验站耐盐精准鉴定试验区,副研究员杜琪正在记录试验数据。
“让盐碱地变成高产田,其实就是土地改良和耐盐碱品种培育的‘双向奔赴’。”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部门主管刘秋华说,曹妃甸区牢牢攥紧种业“芯片”,持续开展适合盐碱地生长的作物品种选育推广,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为给种业研发提供有力支撑,曹妃甸区积极与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华北理工大学土壤改良团队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建设耐盐优质高产水稻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盐碱地设施果蔬提质增效示范基地、重盐碱地高质高效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成果转化基地11个,搭建起耐盐碱作物选育高标准平台。
为保稻田高产,曹妃甸区还积极试验“豌豆—水稻”轮作模式,即在种水稻前,先在田里种豌豆。据了解,稻田里种植的并非普通豌豆,而是唐山市农科院研发出的新品种。
近年来,唐山市农科院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唐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振兴一直致力于探索滨海盐碱地“豌豆—水稻”轮作模式。2023年,他的团队成功选育出“唐豌2号”“唐豌3号”两个耐盐碱豌豆品系。
“依托新品系,农户可实现在基本不影响水稻插秧前提下,利用盐碱水稻种植区的春闲田增加一茬豌豆种植,在增收的同时,还能促进下茬水稻生长。”刘振兴说,豆科植物根中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间距和黏结性,从而提高保墒能力和通气性。
随着曹妃甸区“原位精准盐碱地改良与高品质种植”等技术攻关持续开展,该区已培植、引进耐盐作物50余种。其中,培育出“滨稻8号”“垦糯10号”“冀香粳2号”等多个优质高产耐盐水稻品种。
在持续加大优质耐盐水稻品种推广种植力度的同时,曹妃甸区还瞄准“在盐碱地上建果蔬仓”的目标,高效率推广水果花生、西红柿、灵芝菇、玉米、无花果等耐盐碱高产品种种植。目前,该区水果花生亩产达850斤,较非盐碱土壤亩产提高6.25%,且糖分较一般水果花生提高2.3%;无花果每亩较非盐碱地增产20%以上。
丰富业态
——特色农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6月16日一早,曹妃甸区第四农场聚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建明像往常一样开始稻田巡查。他说,今年稻田里凑齐了“虾兵蟹将”。
在稻蟹混养模式的基础上,今年,该合作社新引进罗氏沼虾“南太湖3号”。“这种虾抗病性强、市场价格高,放在稻田混养,预计亩收入近700元。”韩建明说。
依托区内39家省市龙头企业、640户家庭农场、420家农民合作社以及70余家农村电商平台等,曹妃甸区因地制宜种植推广耐盐碱特色作物,构建以“公司+合作社+电商+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力打造盐碱地农业特色产业和品牌,年带动农户2.2万户以上。
发展特色农业,独具一格的种植养殖模式是精髓。其中,曹妃甸区第五农场采用“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这种模式按照3∶1面积比例构建盐碱地‘稻田+池塘’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用水泵抽到旁边的养鱼池内,既避免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水产养殖用水。”该农场副场长刘双海介绍,运用这种模式,当年耕层土壤盐分就从13.7‰下降到4.8‰,预计治理5年左右,盐碱地块就可以变为优质耕地,同时用“二淋水”养鱼,每亩用水成本可节约300多元,鱼还不易生病。
作为“异位稻渔综合种养”省级试点,曹妃甸区第五农场正进行3000亩盐碱地改造,预计平均亩效益超1700元,实现稻渔丰收、种养双赢。
如今,在曹妃甸,“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盐碱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多种“盐碱地+”特色农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起多类型盐碱地高效利用模式,开创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路径,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在曹妃甸区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依托这些资源优势,我们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刘秋华说,曹妃甸区多部门协调联动,将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稻田认养有机结合,推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向价值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为农业产业注入了新功能、农村生态发掘了新价值。
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曹妃甸区的农垦历史展馆、多玛乐园、河豚小镇等便成了游客聚集地,游客忍不住赞叹“没想到盐碱滩也能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