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的脚步,干净利落的身段,一招一式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在石家庄市演艺公司四楼的排练厅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正带领着她的两位学生张贤和魏雪利进行河北梆子经典曲目《百花公主》的教学。
刘莉莎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 李诚摄
多年来,刘莉沙始终在坚持这样的传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艺术形式也都有了新的发展,但中国戏曲的发展却遇到了很多难题。针对此问题,文旅部近日公布了2020年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名单,河北省5位戏曲名家入选,采用“一带二”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对选定学生口传心授重点培养,其目的是拯救濒危剧目,传承戏曲精髓,从而促进戏曲繁荣发展。
选出优秀 “好苗子”
“手持双剑,一步两步走的也不要太媚。”在授戏的过程中,刘莉沙时刻提醒自己的两位学生在表演中的细节,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戏曲中被称为“口传心授”,也被奉为“圭臬”和传统的正宗教学方法,从语气、重音、神态、身段、表演都要由老师亲自指导学生,体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美德的传承,“中国戏曲讲究一个范儿,不是通过网络视频就能学会的。”
刘莉莎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 李诚摄
而想要在众多戏曲演员中选出拔尖的好苗子也绝非一件易事,刘莉沙坦言,这要从演员的形象、身材、声音、悟性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考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很快地吸收知识要点,“一点就通,这也需要一定的天赋。”
2002年刘莉沙凭借《李慧娘,救裴》、《杜十娘》、《灰阑记,判子》三出折子戏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对刘莉莎在戏曲道路上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这几出折子戏,正是刘莉沙的师傅 ——胡芝风亲授于她的。直到现在也是刘莉莎表演的保留曲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如今,刘莉莎也将自己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戏曲精髓传承给了自己的学生。据了解,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演职员工71人,演职员82人。老一辈的演员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这就迫切需要新生代的优秀演员来扛起河北梆子的大旗,“经典的作品不要失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活到老学到老
戏曲讲究唱,念,做,表,打,这就要求戏曲演员需要全面的综合素质,“地基越稳,往上提升的空间越大。”刘莉莎传授给两位学生的《百花公主》需要文武兼备,不只是唱,更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人物塑造的功力要求极高,刘莉莎坦言,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一定少不了深厚的基本功,每天的训练要求学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完全沉浸在戏的状态中。想要做一名好演员更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每天扎实苦练,只有有了深厚的基地才能同时驾驭好武戏与文戏,在戏曲的道路发展上才会不受限制,才能真正做到歌不尽舞之,舞不尽打之。
刘莉莎给学生演示动作要领 李诚摄
苦和累是在学习戏曲过程中的常态,除了这两点以外,最难的一点就是挑战和完善自我。“面对外界的诱惑首先树人树德,最后才是学戏。”这是刘莉莎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很多演员不是条件和天赋不好,是人生观出现了问题,选择偷懒找捷径出名,但学不到真本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是骗不了观众的眼睛,刘莉莎强调戏曲演员需要做到严格的自律,每天都要练习基本功,这需要演员强大的精神毅力作为支撑。这恰恰也最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
在发展中得到新突破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河北省的戏曲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近些年都得到了有力地发展,无论是传统剧目《李慧娘·救裴》、《灰澜记·判子》、《杜十娘》,还是现代剧目《吕建江》、《李保国》都得到了继承和新的突破,使得河北梆子的戏曲文化氛围愈加浓烈。
“以前的观众受众在50岁左右,现在很多青年人也走进剧院来看戏了,很多年轻人自己也开始买行头,化妆。”这让刘莉莎对未来河北梆子的发展更具有信心。
据刘莉莎介绍,虽然在疫情期间演出受到影响,但国家出台的“六稳”,“六保”等政策使得剧院可以得到正常的运行,“我们也正好利用这段这段时间把戏排的更好,多出精品。”
刘莉莎 李诚摄
“做一名艺术家要有理想,要有传承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精神,并发扬光大,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在舞台上做好。”这是刘莉莎在授课的过程中时常告诫自己学生的一句话。戏曲演员作为现场表演者在每一场的表演中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观众是看在眼里的,也是作为一名戏曲演员最有价值的地方。
刘莉莎最后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使演员得到全方面的提高,“戏曲舞台上多出梅花奖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