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天下午,沧州市中心医院河间分院胸外科护士站前,出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身影,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拎着一只沉甸甸的竹筐,里面是满满一筐红得发亮、如同玛瑙般的山楂。
老人是一位80多岁的退伍军人,他骑了十几里地电动车专程前来,只为将这份秋日的甜蜜,送给各位认真、负责、有爱心的医护人员。这筐山楂背后,是一段关于信任、坚持与护患同心的温暖故事……

“出院了,我们依然会管!”
几个月前,老人的老伴王奶奶因肺部感染在胸外科住院治疗。输完液后,护士发现王奶奶左手背皮肤紧绷发亮,活动受限,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水肿。
这对于一位年事已高的患病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护理团队立即进行了抬高患肢、硫酸镁湿敷等常规处理,日夜观察,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一周过去,王奶奶的手肿虽未加剧,却也未见明显好转。看着她微蹙的眉头,家属的焦虑与护理团队内心的压力交织在一起。王奶奶即将出院,可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人心中都悬着一块石头。
出院那天,老人的女儿带着无奈与期待再次找到护士长:“护士长,您看这手……我们回家可怎么办啊?”职责的边界,不应止于病房的门口。家属沉甸甸的信任,让护理工作无法就此止步。“您放心,老人出院了,我们依然会管。”这是胸外科的承诺,也是行动的号角。
跨科室、跨院区,爱心联动就此展开
在沧州市中心医院河间分院副院长任明明的指导下,一场跨越科室与院区的爱心联动就此展开。医护人员首先通过上肢血管彩超,为王奶奶排除了深静脉血栓等潜在风险;请皮肤科会诊,排除了局部皮肤过敏或感染的可能;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请骨科和血管外科的医生进行联合会诊,逐一排除了骨骼与主要血管的器质性病变。护理部主任王亚飞请教了沧州市中心医院本部静疗小组专家,从静脉输液技术与血管保护的角度寻求最优解。
多方会诊后,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很可能与患者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差、淋巴回流缓慢有关,是一次特殊的输液后反应,需要更精心的延续性护理和耐心恢复。
手把手、心连心,一筐山楂见证护患真情
理论方案有了,但王奶奶的实际生活情况如何?王奶奶行动不便,任明明亲自和护士长一起去老人家里查看实际情况,给王奶奶带去止疼消肿的药品,指导居家护理,留下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单和24小时咨询电话,叮嘱老人有任何细微变化都可以随时联系。
他们仔细查看了王奶奶的居住环境,从轻柔的指尖按摩到循序渐进的腕关节、指关节屈伸运动,手把手地指导家属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手部功能锻炼。护士长一遍遍演示如何利用家里的枕头,在夜间睡眠时将患手舒适地抬高,以促进液体回流。
日复一日,电话成了胸外科与这个家庭之间的温暖纽带。从“今天手好像松快了一点”到“手指能慢慢握起来了”,每一点进步都让她们欢欣鼓舞。
在医护人员的远程指导和家属的悉心照料下,王奶奶左手的水肿开始一天天、一点点地消退,皮肤恢复了原有的皱褶与弹性,活动也日渐自如。王奶奶完全康复后特意打来了电话,整个科室都感到无比欣慰。
王奶奶老伴为表感谢,亲手摘下自家院里老山楂树上最红的果实。得知他一个人骑行了这么远,大家都深受感动。老人说:“这山楂是甜的,就像你们的心一样。”
这一筐红艳艳的山楂,早已超越了果实本身。它是一面锦旗,由真心凝结而成;它是一枚勋章,褒奖着护理工作超越职责的坚守与温度。它告诉我们,护理的精髓,不仅在于精准的技术操作,更在于那一份“永不言弃”的责任和“将心比心”的共情。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沧州市中心医院河间分院愿永远做那束温暖的光,用专业与关爱,照亮每一位患者康复的归途。(刘立红、陈康衢、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