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遭遇严重四肢骨折的患者而言,从受伤到手术前的每一分钟都可能是一场痛苦的煎熬。每一次挪动、每一次检查途中的颠簸,都会引发撕裂般的剧痛。然而,近日,一位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骨康院区就诊的跟骨骨折患者,却体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舒适化”救治流程。这背后,得益于医院门诊手术室麻醉医生团队的前置介入——他们运用先进的“连续神经阻滞镇痛”技术,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就为其解除了剧痛,用专业与关怀重新定义了创伤救治的温度。
入院即遇“酷刑”,剧痛难忍受
日前,患者王先生(化名)因外伤导致跟骨骨折被紧急送医院。入院时,他持续承受剧烈疼痛,经过检测,属于重度疼痛。剧痛令他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甚至连平车的轻微移动都无法忍受。尽管曾自行服用止痛药片,疼痛依然无法缓解。按照传统救治流程,患者往往需要强忍数日剧痛,等待肿胀消退后才能接受手术。这不仅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也容易引发焦虑、恐惧情绪,甚至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风险,影响后续治疗配合。
麻醉医生精准阻击急性疼痛
骨科医生与门诊手术室麻醉团队沟通后,将患者送入门诊手术室进行初步处理。麻醉医生迅速评估病情,并果断作出关键决策:立即为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导管置入术”。麻醉医生在患者腘窝处的坐骨神经周围,精准留置了一根细小的导管,并连接上一个持续输注局麻药的神经阻滞泵。这项技术犹如派出了一支“精准镇痛特战队”,直接作用于支配创伤区域的神经,从源头上阻断了疼痛信号的传导。“该方法作用部位精准,用药直接、可控,既能高效镇痛,又避免了传统全身性镇痛药物可能带来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特别适合急性创伤患者。”实施该操作的麻醉医生介绍道。
效果立竿见影,舒适等待手术时机
神经阻滞泵置入后,镇痛效果立竿见影。王先生的疼痛评分迅速从令人绝望的9分降至可以耐受的2分,他脸上紧绷的神情也逐渐放松下来。在接下来长达一周的术前等待期,这个小小的镇痛泵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让他疼痛可控、睡眠改善,也为迎接手术储备了良好的身心状态。
人文关怀前移,重塑创伤救治流程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手术中的麻醉安全与效果。如今,我们将疼痛管理的关口前移——从患者踏入医院的那一刻就开始介入。”医院麻醉科负责人表示,“对创伤患者而言,及时的疼痛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它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体现了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也提升了后续检查与转运的效率,减轻了急性疼痛对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影响,为患者的最终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成功实践,是医院在多学科协作(MDT)救治模式下,将麻醉医生从“幕后”推向“台前”的一次生动诠释。它标志着我院在创伤救治全流程中,不仅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更始终将患者的就医体验与舒适感受置于核心位置。(通讯员 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