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杂技归乡,见证文化自信开放
□本报记者 龚正龙
10月3日,经过激烈角逐和权威评选,金狮奖等奖项揭晓。掌声如潮,中外杂技人士激情祝贺、彼此相拥。
不远处,古老运河蜿蜒流淌。“如果那些老前辈看到今天吴桥的喜庆,得多好哇!”许多杂技老艺人眼角潮润。
千年绝技,百年风云。画面,定格于1933年——闯荡海外多年后,32岁的“国际杂技明星”史德俊回到吴桥。那一代杂技艺人谁又能想到,神奇的中国技艺,早已在远方埋下文明交流的种子。
画面,转至1987年10月25日——
首届吴桥杂技节在石家庄举行,中外杂技艺术家同台献艺。86岁高龄的史德俊蹒跚而至,动情落泪:“能在咱们自己的舞台上看外国人演杂技,这不是做梦吧?”
这一幕,成为河北乃至中国文化交流的鲜活画面。
而今,画卷又绘新景——
这个金秋,杂技节归乡,四海宾朋聚于吴桥交流切磋。跨越山海的相逢,见证着中国杂技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创新。
我们不禁要问,运河畔的草根技艺,何以成为世界语言?
历史上,吴桥人沿运河“跑码头”谋生,清末民初孙福有、史德俊等艺人远渡重洋,如今世界各地的“洋弟子”在吴桥学艺……很多外国演员在演出后总大声说“这是从中国学到的杂技”。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一条享誉世界的吴桥杂技节之路,映照着文化发展历程。
38年间,吴桥杂技节实现了从“文化窗口”到“国际平台”的跃升。本届杂技节主体活动首次“回家”,是地理的回归,更是凸显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自信,更源于创新。
从单一技艺到综合剧场的演进,从街头杂耍到文旅IP的打造……真正的传承,不是标本式封存,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吴桥杂技的“活态传承”,正是中华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生命力的体现。
舞台上竞技角逐,中外游客体验运河非遗,国际杂技商演交流杂技,杂技小院的乡土坚守,杂技产业的不断探索,讲述着从运河码头到世界舞台的新故事。
杂技归乡,吴桥已搭建起文化交流之桥,印证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世界的开放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