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吴桥“大运河非遗联展” 一日览尽沿岸90项非遗
大运河非遗联展现场。
开封汴绣展区。
见习记者 边义婷 文/图
“杂技之乡”邂逅运河非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好吃!好玩!好看!”9月28日,在吴桥杂技幻乐城“大运河非遗联展”参观的游客董静说。
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沧州吴桥开幕,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非遗联展”在吴桥杂技幻乐城同期亮相,并将一直持续到10月8日。
走进展区,满眼青色,移步易景。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90个代表性非遗展位分列两侧,勾勒出运河的蜿蜒轨迹。从北到南,有北京兔爷、沧州火锅鸡、河南汴秀、浙江竹琴……不仅有传统技艺、非遗美食,还有来自各地的非遗表演,给游客带来沉浸式非遗体验。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孕育出无数优秀的非遗文化。这些文化遗产诞生于运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承载着世世代代的记忆和情感。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明清时期,漕运兴盛,吴桥杂技艺人唱着这首锣歌沿着运河走南闯北。如今,吴桥杂技世界闻名,吴桥生产的杂技道具也远销海外。
蹬技桌、七彩手技棒、独轮车、魔术牌……吴桥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带来了许多特色杂技表演道具。听说这次参加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坦桑尼亚团队曾特意来到吴桥购买杂技道具带回非洲,点燃了当地年轻人的“杂技梦”,吴桥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法人周文明笑着说:“我们生产的杂技道具在海外很受欢迎,已出口至俄罗斯、越南等20余个国家,国内几乎覆盖了各省市的杂技团。”
沿着大运河非遗展览继续向南,汴绣的刺绣技艺惊艳四座,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彩色菊花高洁典雅。汴绣展台上不仅摆着刺绣画作,还有用汴绣制作的各式文创产品。
汴绣起源于宋代的开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汴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玲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区众多的运河非遗,喜出望外,她希望能有机会跟来自各地的手艺人交流。她说:“传承是要把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传下去,还要不断创新,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刚走过河南展区,耳畔突然传来一阵悦耳的苏式唱腔。在江苏展区前,坐着一男一女两位演员,一人弹着三弦,一人弹着琵琶,正在表演苏州评弹。演奏者杨仕君来自张家港评弹艺术中心,他告诉记者,他们在传统评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次演奏曲目就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更贴合现代听众的喜好。
杨仕君是第一次来到河北吴桥表演。他说:“吴桥是杂技之乡,非常期待能近距离欣赏吴桥杂技。”
本次展览选取运河沿线8省(市)代表性文化元素设置特色展陈场景,写上各省市的名字,在运河杂技表演区和打卡区,邀请运河沿线杂技艺人、民间高手进行杂技等非遗表演,杂技、舞蹈、曲艺等多种节目轮番上演。
在大运河非遗联展,来自运河沿岸的非遗技艺不仅可看,可赏,还可互动体验,甚至可以带回家。河北省丰宁满族剪纸第五代传承人克树利现场展示2分钟剪影,用非遗剪纸为游客留下珍贵记忆。廊坊香河肉饼、岳西茯苓糕、利津水煎包……展区的运河非遗美食香味扑鼻,再现运河沿岸独特烟火气。
运河文脉绵长,非遗传承不息。国庆中秋假期,快来“杂技之乡”吴桥,共赴一场贯穿运河南北的非遗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