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十四五”对口援疆答卷·产业篇:产业赋能 戈壁生金

河北“十四五”对口援疆答卷·产业篇:产业赋能 戈壁生金

原标题:产业赋能 戈壁生金

近日航拍的河北巴州产业园区。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图

近日航拍的河北巴州产业园区。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图

6月30日,邢美矿业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矿井运行情况。张晓超摄

6月30日,邢美矿业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矿井运行情况。张晓超摄

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在戈壁滩拔地而起,一个个援疆项目在产业园落地生根,一箱箱新疆特产“飞”入百姓家……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二师这片发展的热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天山脚下蓬勃生长。

产业兴则百业兴。“十四五”期间,河北在对口援建巴州、二师过程中,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为牵引、以市场为纽带,引入新能源、纺织、绿色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一排排光伏板在广袤的戈壁滩上逐光而列,当一朵朵棉花经过精梳细纺变成高端纱线,河北与新疆共同浇灌的产业之树,正稳稳扎根、茁壮成长。

搭建平台

“小组团”撬动大产业

焊接、层压、装框……9月9日,位于河北巴州产业园区的巴州鸿晟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晟新能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块块光伏组件下线,即将运往且末、木垒等地光伏工程施工现场。

鸿晟新能公司隶属于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北援疆引入的新能源链主企业,总投资2亿元建设了光伏组件+光伏支架项目。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脚下,这家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巴州?

“新疆光热资源丰富,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张山说,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河北巴州产业园区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坚定投资的关键。

8小时内办好营业执照,24小时内办好备案及税务登记等手续,48小时内办好厂房租赁手续……在园区大力支持下,2024年6月,鸿晟新能公司一期年产1GW光伏组件和1GW光伏支架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今年8月,二期年产2GW光伏组件项目接续建成。目前,公司可实现年产值约10亿元,带动就业180余人。“园区服务保障很到位,这坚定了我们扎根新疆的信心。”张山说。

河北巴州产业园区是河北与巴州共建的产业援疆示范园区,是河北产业援疆的“主平台”。2023年5月,9名第十批河北援疆干部来到这里,肩负起产业援疆的使命。园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及“一办五局”业务专干均由援疆干部担任,通过“小组团+共建+托管”的创新机制,引进河北“签约即落地、拿地即开工、投产即达效”理念,释放出强大发展动能。

为让企业轻装上阵,“十四五”期间,河北投资1.07亿元在园区精心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绿色装备产业园,新建16栋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完善的生活设施。

在鸿晟新能公司的拉动下,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正在园区集聚。逆变器、箱变、储能、管桩等企业陆续落地,还有16个上下游项目正在谋划布局,力争到2030年形成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储电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条。

园区是产业项目的集中承载地。“十四五”期间,河北聚力打造河北巴州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区建设,配强产业基础,吸引晨光植物蛋白、鸿晟新能、金达电力、华裕蛋鸡等一批项目落地。目前,共培育在疆规上企业25家,总投资323亿元,落地投资10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产业援疆不只是单纯的拉投资引项目,更主要的是激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援疆干部、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产业援疆处负责人段朝阳说,随着一批龙头企业落地,吸引了一系列上下游企业入驻,巴州和二师多个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呈现从“1”到“N”的裂变。

经过多年培育,巴州和二师新能源、生物、纺织、化工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并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带动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精准招商

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近日,在位于二师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九色鹿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纺纱机不停运转,一摞摞皮棉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等多道工序后,变成一根根纤细的棉纱。

“每天生产高精密棉纱14吨左右,产品供不应求。”新疆九色鹿纺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顾杰说。

棉纺织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但此前当地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生产水平低,附加值有限。

如何盘活受援地特色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找到“源头活水”?河北给出的答案是:缺什么招什么,短什么补什么。

“针对当地棉纺织产业现状,我们精准对接河北企业,引进高端针织纱项目,助力铁门关纺织产业提档升级。”保定市援疆干部、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伟涛说。

2024年11月,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补齐当地高支纱生产短板。预计年销售收入4.62亿元,年利税上千万元,带动就业400余人。

“目前,二期纺纱、三期针织和服装生产项目也提上日程。届时将构建起从棉花种植、皮棉加工、针织纺纱、针织面料到服装生产的全产业链体系。”顾杰说。

聚焦当地主导产业,河北援疆重点规划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5条主招商链,农机装备、电气设备等10条子招商链,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差异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推动招商项目数量、质量、实际投资量“三量齐升”。

“我们还组织巴州、二师有关部门和龙头企业,参加廊洽会、亚欧商博会、丝博会等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发挥平台优势,做好招商推介,深化交流合作。”段朝阳表示。

巴州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石家庄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积极推动河钢数字与邢美矿业实施智能矿山建设项目,按照“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理念,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地质保障系统、智能掘进系统、智能采煤系统等九大智能化系统。

“项目建成后,矿山生产效率预计提升30%,能耗降低15%,安全管理将实现全要素数字化管控,为当地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方案’。”项目负责人崔自强说。

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双丰化工园区是南疆地区最大的化肥生产集散基地,拥有化肥生产企业22家,但缺少第三方化肥检测机构,制约了化肥产业链的发展。

“为填补这一空白,今年3月,我们引进河北苏遴优选公司。”张伟涛介绍,该公司将建设高标准的检验检测中心,为化工园区化肥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检测服务,打通化肥产业链最后一环。

一个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一个个产业集群拔节向上,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新动能。截至目前,河北援疆累计签约项目金额12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27个,落地企业69家。

开辟新路

新疆特产“飞”到百姓家

又到丰收季节,库尔勒市阿瓦提乡梨园里,累累硕果压弯枝头,青翠透亮的香梨泛着诱人光泽。

梨园主人艾山·尼牙子领着工人们穿梭在果树间,麻利地采摘、分拣、包装,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以前,每到丰收季节就发愁卖不出去。现在,梨子还挂在枝头就有人上门下单。”艾山·尼牙子说,在河北援疆干部的帮助下,他们与千里之外的石家庄市北国超市签订收购协议,“梨子不愁销路,最高能卖到每斤3.5元”。

装车完毕,一箱箱香梨通过公路冷链运输运往3000多公里外的河北,摆上超市货架,让当地百姓品尝到来自新疆的“甜蜜”。

巴州盛产香梨、红枣、辣椒、番茄等特色农产品。然而,受运距、物流等条件限制,巴州特产一度存在“出疆难”问题。

近年来,河北援疆充分挖掘河北市场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巴州特产出疆新模式、新路子,着力构建“大流通+精准化”销售矩阵,促进巴州特产在河北销售。

红枣、核桃、葡萄干……在位于沧县崔尔庄的沧州红枣交易市场,新疆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内优质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前来品鉴、预订的客商络绎不绝。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红枣交易市场,我们建立以干果为主的展销中心,把新疆干果集散到全国市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援疆干部、巴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建勇说。

不止于此。依托京南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首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以鲜果为主、干果及其他产品为辅的展销中心;依托廊坊市华北最大冻品库建立以畜产品为主的展销中心;依托石家庄市及周边消费市场建立综合性展销中心——四大展销中心成为连接冀疆特色农产品的纽带。

“每天都能喝上香醇浓厚的新疆酸奶,太幸福了!”家住石家庄市桥西区紫阁小区的王丽霞,每天下班都会到小区门口的冀疆农特产品旗舰店转一转,新疆的酸奶、大枣是她的最爱。

“经河北援疆牵线搭桥,我们与巴州疆淘农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他们组织货源,我们负责营销,质优价美的新疆好物备受欢迎。”冀疆农特产品旗舰店负责人陈春鹏说,小店开业一年来,平均每月销售5万元左右。

像这样的冀疆农特产品旗舰店,在河北有近百家。近年来,河北援疆通过资金补贴、产业引导、货源对接等方式,支持各市选取人流量大、消费潜力大的街区,新建批发零售和电商销售相结合的新疆农特产品专卖店,带动新疆农特产品外销。

“我们每一名援疆干部都是‘带货达人’。”郑建勇说,省、市两级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均有工作人员,积极组织“香梨入冀”“新疆好物”等展销推介活动。同时,时刻关注当地农产品销售动态,走到哪儿就把新疆特产推介到哪儿。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河北援疆多渠道促进新疆农特产品在冀销售130余万吨,销售额近160亿元。

(任学光、张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