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产业旺了 乡村美了 乡风好了

承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产业旺了 乡村美了 乡风好了

原标题:承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产业旺了 乡村美了 乡风好了

8月13日航拍的生态宜居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榔头沟村。 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8月13日航拍的生态宜居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榔头沟村。 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8月29日,7对新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十三号村举办户外集体婚礼,传递文明新风。张 澳摄

8月29日,7对新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八十三号村举办户外集体婚礼,传递文明新风。张 澳摄

7月20日,承德市双桥区贾营村一处花卉大棚里,技术人员忙着为花卉浇水施肥。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7月20日,承德市双桥区贾营村一处花卉大棚里,技术人员忙着为花卉浇水施肥。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陈宝云 闫立辉

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宽阔干净的通村公路、勃勃生机的特色产业,构成承德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承德市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重点任务,多措并举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今年上半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6.5%,一产增加值增速4%,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8%,3项关键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特色产业“挑大梁”,铺就农民增收致富路

9月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前怀村,黄榆栅沟山坡上一派丰收景象。连片的山樱桃树枝繁叶茂,绿油油的枝叶覆盖山坡,一旁的药材基地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丰收的喜悦回荡在山间。

“从7月中旬到8月末,这300亩山樱桃林就是‘聚宝盆’!”前怀村科技致富能手胡艳然站在林间,难掩喜悦之情。曾经,大头山乡各村普遍面临致富门路窄、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村民增收愿望迫切。转机始于当地对资源优势的挖掘——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为村民开辟出一条致富新路。

2016年,怀揣绿色致富梦想的胡艳然,投入70余万元承包下这片荒山坡,亲手栽种7万棵山樱桃树苗。经过数年精心管护,这片山坡迎来蜕变:除了售卖山樱桃鲜果,山樱桃核经加工后成为中药材郁李仁,每年能为胡艳然带来20多万元收入,昔日荒山坡如今变成“增收坡”。

山樱桃产业不仅让胡艳然实现致富梦,更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每到采摘季,当地数十名村民来到山樱桃林,从事分拣、采摘等工作,一天能挣100元。“我们在大河口村建成500余亩中药材园区,种植牛膝、防风;在柳条沟村、前怀村、大头山村种植苍术、防风、桔梗500余亩,让中药材成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新良方’。”大头山乡党委书记吕建国介绍,当地以农业为基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土疙瘩”变成“金娃娃”,确保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发展故事在承德遍地开花。翻开承德特色农产品分布图,山楂、板栗、中药材、食用菌、牛羊肉等特色产品,成为各个县(市、区)的“招牌”。近年来,承德市围绕5条优势特色产业带,全力推进特色农业强市建设,成功打造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等一批优质农业平台。目前,该市菌菜、畜牧、果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亮眼数据见证产业发展成效:承德每年谋划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60个以上,全年完成投资超85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总数达9家;新获评国家级产业强镇2个,总数增至6个;“承德山水”电商平台吸引七大类232家企业入驻,涵盖1260余种单品,销售额突破328亿元;“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409种。

精雕细琢建家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平泉市北五十家子镇头道营子村,宽敞平坦的广场上,健身器材种类齐全。茶余饭后,村民们或在器械上舒展筋骨,或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欢声笑语不断。“以前村里是坑洼的石子路,现在全换成平整的柏油路;以前随处可见垃圾堆,如今变成开满鲜花的小花园,每家还配了垃圾桶。”村民扈芯博细数村里的变化,很是自豪。

过去,头道营子村部分地段乱堆乱放问题突出,不仅影响乡村美观,还埋下消防安全、出行安全等隐患。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村“两委”牵头开展专项整治:新栽植的绿化树郁郁葱葱,将乡村打扮得生机盎然;娇艳的鲜花点缀在道路两侧、庭院周边,勾勒出浪漫乡村景致;崭新的小围栏整齐排列,既分隔绿植与道路避免植被被破坏,又让村容村貌显规整。

“为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不流于形式,我们推行‘党组织+党员+群众’联动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整治氛围。”头道营子村党支部书记何亮介绍,村里还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民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落实“门前三包”,明确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卫生清扫、绿化维护、秩序管理的责任,从制度层面为环境整治保驾护航。

头道营子村的蝶变,是北五十家子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该镇党委政府聚焦整治中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往‘远’处考量、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发力”的工作思路,持续提升镇域整体人居环境水平。

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是承德广大农村的新变化。

近年来,承德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群众参与的乡村建设长效机制,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和美乡村“大面貌”提升,实现乡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

目前,承德已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8个、省级和美乡村612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98个、省美丽休闲乡村33个;兴隆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宽城满族自治县、隆化县获评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文明新风润乡土,涵养乡村全面振兴精神底色

老农具静静陈列,旧照片记录变迁,荣誉证书诉说过往……走进丰宁满族自治县天桥镇下山嘴村,村史馆内一件件实物,无声讲述着村庄的发展历程、红色故事与模范事迹。

“这是我们村的‘精神地标’,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和村民来参观。”村党支部委员田秀环说,村史馆建成后,村党支部定期邀请老党员、老教师担任讲解员,通过“实物+故事”的形式,让村民感受历史温度,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传承淳朴乡风。

用村史馆传承乡风,是下山嘴村乡村治理的妙招。以榜样力量涵养文明乡风,则是该村的另一“法宝”。村党支部已连续3年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心儿女”等评选活动,评选结果计入道德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凭积分兑换商品。

“看到自己的名字上榜,走路都觉得有精神。现在邻里之间都比着做好事、讲文明。”获评“好儿媳”的于建华笑着说。

如今的下山嘴村,新建了2处文化广场。这里不仅是村民开展文娱活动的场所,还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技术能力培训、法律法规宣传等,成为集宣传教育、娱乐健身、议事协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在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孤山子村,平坦整洁的水泥道路延伸至农家院落,错落有致的花草树丛点缀房前屋后,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在这里交融。平泉市北五十家子镇聚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以移风易俗为抓手,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制度约束,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间田野。

近年来,承德以“双争”活动为引领,持续开展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广泛组织“文明承德 志愿先行”“强基工程”“文明实践我行动”等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暖人心、解民忧。

如今,勤劳致富、崇德向善等现代文明观念已在承德深入人心,婚事新办、邻里守望、助人为乐等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文明融合发展逐步成为承德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