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衡水武强:“90后”闯出乡村振兴路
武强县西薛村村支书李欢(左)查看庄稼浇灌情况。王雅鸣摄
本报讯(耿西康、王雅鸣、庞永力)金秋时节,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今年武强县豆村镇雨水偏少,该镇西薛村的玉米却绿意盎然。村民苑景坡正给玉米地浇水,他指着清澈的流水说:“多亏俺们村支书带头修整灌溉设施,才没让庄稼渴着。”
90后企业家
回村当“领头羊”
西薛村是一个700人的平原小村,2021年村“两委”换届,32岁的李欢当选支部书记,当时有村民犯过嘀咕:“这小子这么年轻,行吗?”
李欢是土生土长的西薛村人,初中毕业后就出去跑业务,依托当地仪表配件产业,自己开起了工厂,生意做得红火。忙于生意的他以前在村子里待得少,但也感到村街发展得缓慢,整体环境差,在参选村干部时,改变自己生养之地的念头越来越强。
刚一上任,一道难题就摆在了眼前——村南的灌溉机井坍塌了,周边200多亩地种不上庄稼,农时等不得。村集体账上没有资金,李欢拿出自己企业购买原材料的两万元,从附近龙志河里引水灌溉,买电缆水泵、铺防渗管道、建扬水站,清凌凌的河水流进了地里……
庄稼全靠水当家,西薛村连续几年发力,在管道铺设、农机设备、土地平整等方面投入50余万元,原先全村千亩耕地一个月才能浇灌一遍,现在缩短到了10天。
“村级经营”
盘活闲置资产
村街振兴是一个综合工程,李欢把企业业务交给家人打理,满脑子都是种子化肥成本、农业政策、农业保险……
2022年,按照“土地流转、村级经营、结余归公”的工作思路,西薛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托管了村内1059亩土地,主攻小麦、玉米、高粱,第一年就收入七八十万元。集体有了收入,再加上政策补贴,村里购置了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和农用无人机,不仅规模化种植更有保障,还能出租机械增加集体收入。如今,村民们既能加入合作社务农,又能外出务工,年底还能收到合作社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要想壮大集体经济,光搞农业可不够。2023年,西薛村在上级支持下,建起了两个乡村振兴车间,总面积1600平方米,租用车间搞传统香油坊的村民李丙康说:“再也不怕订单多、场地不够了,我们能甩开膀子干了!”
西薛村有多家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空间受限问题,李欢与“两委”成员多次对村里的闲置院子、水坑摸底调查,有针对性地做协调工作,先后整合房基地7处,帮助建设总计1660平方米车间,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难题。
乡贤共治: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俺们这书记,心里有谱,干得靠谱!”李欢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他先后被衡水市委组织部、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衡水市‘乡村振兴领头羊’”“冀星之星标兵”荣誉称号。
看到年轻的支部书记舍小家为大家,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在北京创业的老乡郝振峰深受感染,为村里捐赠1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李汝琪、李志伟、郝宏程、郝振栓……越来越多的名字出现在爱心账户上,各种物资汇聚在一起,推动了西薛村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
走进西薛村,一个敞亮洁净的村庄展现在眼前:2021年,修建党建广场、振兴广场,整修美化坑塘,墙体彩绘约1500平方米,增设了25盏路灯;2022年,铺设水泥街道11条,3米以下街道全部硬化;2023年,村西村南铺设面包砖2200平方米,修葺精品百姓小菜园32个;2024年,拆除村中残垣断壁危房,修建了停车场和村风民风馆,村内企业集资、百姓出力修通了村东大堤进村路,新增路灯30盏,种植玉兰树、金叶槐等绿化苗木近2000株。
小村蝶变:
点滴浸润,文明生根
傍晚时分,西薛村的爱心食堂热闹起来,几位老人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花两块钱就能吃顿好饭,街里街坊聚在一块,其乐融融!”食堂“大厨”郝冠杰介绍说。
为移风易俗,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崇厚养薄葬、邻里互助。以前村里的红白事讲排场、比阔气,劳心劳力不说,花费也不少。村里发出倡议:丧事简办,不许坐席炒菜,一律大锅菜待客。前段时间有一户办白事,比以前少张罗了两天,省下一万多块钱。
西薛村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鼓励村民自发组织文艺演出队,定期邀请专业演出与义诊志愿团队进村,汇聚爱心、传播公益,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