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市留早镇西南合村坚持“四轮驱动”和美乡村建设

河北定州市留早镇西南合村坚持“四轮驱动”和美乡村建设

原标题:

定州市留早镇西南合村坚持“四轮驱动”和美乡村建设

全国文明村这样建成

8月15日,游客在西南合村内的清风店战役旧址展馆内参观。 本报记者林凤斌摄

8月15日,游客在西南合村的一处民俗小院游玩。 本报记者林凤斌摄

8月15日,西南合村鸵鸟育苗养殖基地的饲养员在给鸵鸟喂食。 本报记者林凤斌摄

□林凤斌 谷晓丹

许多人都知道清风店战役,但战役发生地定州市留早镇西南合村却鲜有人知。不久前,该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让这个原本普通的村庄火了起来。“我们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开发、村容村貌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四轮驱动’和美乡村建设,村庄实现三年大变样。”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士超说。

错位发展

延伸特色产业链

8月15日,在西南合村的鸵鸟育苗养殖基地室外养殖区,饲养员刚投放饲料,一只只体形健硕的鸵鸟便迅速围拢过来,伸长脖子抢食。在室内育苗区,设有孵化用房、育苗间、育雏室、消毒间等,10台孵化设备在孵化鸵鸟幼鸟。该基地负责人刘伟涛说:“鸵鸟全身都是宝,肉和蛋营养都非常丰富,经济价值高。但我们和镇里的其他养殖户不同,我们养殖鸵鸟主要是为了育苗。”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但发展产业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跑。”张士超说,西南合村有1179户5000多口人,村里没有任何产业,人们除了种地就是外出打工。鸵鸟生长速度快,一般10至12个月就能出栏,而且鸵鸟主要以玉米、农作物秸秆等为食,养殖成本较低。目前,全镇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养殖鸵鸟,但大多只是卖蛋。

“虽然全镇鸵鸟的养殖数量不少,但养殖户只能到邻县或外地购买雏鸟和销售鸵鸟蛋。”张士超说,2022年,新上任不久的村“两委”班子考察后决定错位发展,延伸鸵鸟养殖产业链,开展鸵鸟育苗。于是,他们创立定州市科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130多只鸵鸟,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市场运营”方式,建立西南合村鸵鸟育苗(养殖)基地。

该基地建设得到市、镇两级大力支持,被列为定州市乡村振兴项目。该项目投资200余万元,每次可同时孵化6000颗鸵鸟蛋,填补了定州市鸵鸟孵化产业空白。去年,该基地共孵化1000只幼苗。“一个鸵鸟蛋平均利润35元,一只幼苗则高达90元。”张士超一算账,认为村里鸵鸟产业的发展路子选对了。

在村里的鸵鸟蛋雕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宋娜莎用电动刻刀在鸵鸟蛋上小心翼翼地作画。“鸵鸟蛋要经过打孔、清洗、消毒和打磨才能进行雕刻。”她说,工作室现在人还少,且只能雕刻一些简单的图案,但每只蛋除去原料和人工成本,纯利润在100元以上。

据介绍,目前,西南合村正在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雕刻工艺水平,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同时,准备购买雕刻机,提高蛋雕产品数量,适应不同客户需求。“现在,鸵鸟产业带动80多人就业。今后,还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人就业。”张士超说。

深挖资源

红色旅游火起来

清风店战役红色文化展示区、红色文化广场、清风店战役纪念胡同……一个个红色旅游打卡地串联成旅游环线,红色旅游已成为西南合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走进清风店战役旧址展馆,笔者看到展馆前后都是开阔广场。三间修葺一新的老房子依然保持着老样子,里面展出的一件件老物件,无声向游客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2001年2月,这里便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讲解员指着展馆前的石碑介绍,这是清风店战役时国民党军军长罗历戎被俘之地,也是游客来西南合村必打卡地之一。

“这里的面貌去年才发生巨大变化。”张士超说,过去,旧址完全淹没在民房中,年久失修,非常残破,房屋到处漏雨。2023年,西南合村被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便被纳入该村的发展计划。

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西南合村对通向清风店战役旧址的胡同进行了立面改造,恢复古色古香老式街巷,将胡同内具有历史特色的8处民房,打造为纪念馆;拆除包围清风店战役旧址的6处民房,对院落进行翻新,从全国各地搜集老物件及影印资料进行布展。同时,拆除该村村委会门前的7处房屋,对文化广场进行扩建改造。

此外,该村还新建红色诗词街区、红色文化广场、民俗小院、村史馆和新中国第一支军乐团展览馆,绘制墙体红色文化彩绘1500余平方米,让红色文化进一步彰显。

为擦亮旅游服务品牌,西南合村成立定州市首个村级红色旅游服务公司——南合晓日旅游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精心策划红色旅游线路,开发沉浸式实景演绎、青少年研学实践等特色项目,让红色旅游火起来。据统计,去年以来,该村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内外兼修

和美乡村入画来

沿清留公路走进西南合村,街道两边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商户宋亚江说:“‘堵心路’现在成了‘顺心路’。”

清留公路从西南合村穿村而过,在村内有1200余米长,两侧仅商户就有160余家。过去,公路宽度只有6米,两侧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非常严重,节假日经常堵车,对此,村民反映强烈。

2022年6月,该村决定从村民最关心的村庄环境问题抓起,在清留公路打响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第一枪。清留公路由原来的6米拓宽到12米,需占用很多商户的部分院落,商户门前的台阶也要规划拆除重建。9名村干部划分责任段,分头入户做村民工作,不到1个月时间就完成拆除工作。

拓宽后的道路两侧不但栽植了花草树木,还规划了168个停车位。沿街商户实行绿化养护、门前卫生、车辆停放等“门前三包”。“现在街道不堵了,上货、卸货方便,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宋亚江说。

拆除私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清运垃圾上万方;硬化36条小街巷,更换220盏路灯,修建沿街花池,栽植树木,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将6处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停车场,解决村民停车难问题;建设2座小游园和村文化广场,打造沿街文化墙……3年时间,西南合村面貌彻底变了。

村庄面貌发生改变的同时,文明乡风也在形成。该村把制定和遵守村规民约作为弘扬文明新风的抓手,组织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等深入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全村人共同商讨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同时,发挥“五老”人员阅历广、威望高等优势,成立志愿劝导队,通过宣讲劝导,引导村民抵制陈规陋习;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教育、移风易俗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尚。

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事不办”新风,并明确规定具体标准。为此,西南合村专门成立红白理事会,指导村民依规操办红白事。该村村民李跃宗举办婚礼时没有车队,只邀请主要亲属参加,酒席也不讲排场,整个婚礼只花费2万元。目前,该村村民举办红白事已基本不存在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风气。

关爱“一老一小”,充分发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利用村集体资金和社会捐赠,建造孝老食堂,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就餐难的问题;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这份关怀。建立幸福互助院,设有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需求。组织村内党员干部和热心公益的村民成立蒲公英志愿服务队,为儿童提供免费课业辅导和兴趣班培训;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和户外拓展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