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三年援藏工作以后,文锴首先带着孩子出去旅游了几天。看着守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他心里老觉得亏欠了许多。这次旅行,也算是给孩子,给家人的一个小小的补偿吧。
文锴,33岁,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2022年踏上援藏路,3年的付出与坚守,让他拥有了自己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和记忆。虽然目前他仍处于休假状态,但陪孩子外出归来后,他已经着手进入工作状态,开始梳理自己肩头的新任务——哪怕步子不大,但重要的是要一直往前走,文锴说,这也是这3年援藏生涯带给他的收获之一。
走出校门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2014年,大学毕业的文锴来到沧州市妇幼保健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从一名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到能够在岗位上独当一面的医生,这中间其实同样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才能完成从“书本”到“实战”的转变。
文锴说,幸运的是,保健院有着优良的“传帮带”传统和学习氛围。无论是经验丰富的前辈,还是手把手指导的上级医师,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带教的机会。除此之外,文锴每天坚持学习,尤其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病例,反复琢磨诊疗方案,从中发现自己仍需要学习、精进的地方。
经过积累与成长,文锴终于可以独立倒班了。他终于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儿科医生。随后,他又参与到儿童重症肺炎、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的诊疗行动当中。这两场“硬仗”也让他对生命,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与认知。
2019年,文锴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进修。他重点进修的科目是儿童呼吸内科、心脏内科和儿童重症的救治。文锴说,这次进修对他而言意义非凡,他不仅学习掌握了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更对儿科诊疗过程中的“规范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说,就拿给患儿测量血压来说,需要测量三次,因为要考虑到第一次测量时患儿很可能无法做到情绪平稳,所以第一次测量的结果直接放弃,要取后面两次测量的平均值,这样才会更精准。另外,他注意到给患儿测量血压的袖带,竟然根据个体差异,准备了5种……这些细节也深深地印在了文锴的脑海里,让他对如何做一名更好的儿科医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你确定想去?”
文锴仍记得2022年5月的那一天。那天和平时一样,科室里交接班,不一样的是,在完成交接班以后,科室主任说有一项医疗援藏行动,需要到西藏阿里地区工作3年,有想去的可以报名。
文锴随后了解到,自己的情况符合报名条件。这个信息也让他激起了内心的强烈思绪: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里,似乎自己也陷入了一个“瓶颈”当中。西藏、阿里,这些曾经以为与自己无关的地名,突然之间竟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那里,肯定会更需要一名儿科医生!
做出决定后,文锴马上和妻子商量了此事。当时他最大的顾虑,就是他和妻子两个人都是外地的,孩子正上幼儿园大班,如果妻子一个人既工作又管孩子,肯定忙不过来。妻子听他说完内心的想法,只问了他一句:“你确定想去?”文锴“嗯”了一声。妻子说:“我给我妈打电话,问她能不能过来帮我带孩子。”
甚至没用半个小时,这事就解决了。岳母决定来沧州帮着带孩子。文锴最大的顾虑,解决了。
用坚守诠释担当
2022年7月8日,文锴得知自己成为沧州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将奔赴西藏阿里,到阿里地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就像决定出发前的那份淡定,他和妻子准备着行囊。一走3年,心里确实牵挂着家里面,但一想到自己即将去的地方肯定更加需要自己,文锴还是踏上了行程。
这一去果然是关山万重,足有4000多公里的距离,尤其是对于从小在华北平原上生活的文锴来说,适应、克服高原反应,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考题。文锴说,他们先是抵达拉萨,进行了两天的适应与休整。一下飞机,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走路发飘”,头昏昏沉沉的,大口喘气。晚上睡觉时,头疼,睡不着,躺下就觉得喘不过气来,只好倚着床头“坐”了一夜。
抵达海拔更高的阿里后,类似的反应又出现了。文锴说,当时他去一个只有500来米的超市买东西,走路的时候其实已经走得很慢了,但到了超市以后,他还是趴在购物车上喘了半天。
过了第一道关以后,文锴很快迎来自己的“第二道关”,那就是他发现所在的保健院医疗设备非常简陋,许多检测项目做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文锴把自己的“基本功”全部调动起来,视、触、叩、听,查体、问诊、随访……用心做好每一个步骤,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尽力把自己最好的诊疗水平拿出来。
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是另一道摆在文锴面前需要面对的考题。为了破解这个问题,他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身边的当地同事、同样前来就诊的患儿家属,都当过他的“翻译”。有时身边找不到合适的人,他就通过电话,打给当地同事进行“翻译”。随着在岗位上越来越熟悉,这个问题也逐渐解决了。
文锴说,作为一线接诊的医生,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的时候,需要他利用经验和专业技能,迅速做出判断,实施急救措施。在援藏期间,他不止一次处理过因为发烧而造成抽搐的孩子。情况再紧急,他也不能慌,把孩子头偏向一侧、吸氧、注射镇静药物……这位来自沧州的医生,给当地的孩子和家长,送去了“定心丸”。
“这里实在太需要医生了!”,在阿里工作的时间越长,这个信念在文锴的脑海里就越强烈。他说,只有真正到了阿里,真正面对前来就诊的当地居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医生,尤其是一个儿科医生,在这里的价值有多重要。因为地广人稀,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许多牧民带着孩子来看病不是一件“出门打个车直奔医院”这么想当然的事。为了最大限度地将医疗服务送到基层,文锴也下乡义诊,他说,去一个乡,有时坐车就得坐4个多小时。可以想象,对那些居住地更远的牧民来说,“去趟医院”多么不易。
了解得越多,责任感越强。除了这份责任感,还有当地居民对医生那种发自肺腑的谢意,一次次温暖着文锴。他说,那就是一种“纯净”,孩子的笑脸、大人的一句“谢谢”,都是那么真诚,足以感染到身边的人们。
在阿里,除了日常诊疗工作以外,文锴还有两件工作一直坚持着努力做好。一件是健康知识宣教,无论是撰写科普文章,还是每次都要对患儿家长进行安全用药和日常健康知识宣讲,他都尽力让更多当地居民对健康有更多的认知。另一件是带教当地儿科医生,就像他当年初出校门时自己遇到的带教老师那样,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为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助力提升当地儿科的医疗水平。
铭刻在生命当中的“阿里记忆”
2025年7月,文锴结束了自己为期3年的援藏任务,回到了沧州。回想这3年,置身其中的时候,觉得挺慢。但当任务结束的时候,又觉得这3年有些太快了。
“多陪陪孩子”成为文锴的第一个选项。3年里,孩子上了小学,刚开始时还是挺愿意和他视频通话、打电话的。但后来老是见不到面,孩子也不高兴了,怪父亲为什么老不回来陪自己玩。文锴就利用周末的时候跟孩子通过视频念念课文、听写听写生字,陪孩子聊聊班上好玩儿的事。孩子不知道的是,每次结束通话,文锴都要吸一会儿氧——只要通话时间长了些,他还是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
这3年里,文锴也收获了众多的荣誉:省医师协会“行业先进个人”、阿里“荣耀医者”,2023年他被评为河北省“最美医护”……与这些荣誉比起来,文锴说这3年他最大的收获其实还是体现在自己的心态上。在“离天特别近”的高原,那苍茫广袤的大地,天大地大,让人好像一下子“打开了”。在那里,他对自己的这份职业,对面对身边世界时的理解、包容,都有了全新的感受。
文锴说,在结束休假以后,他将继续开始他的儿科医生职业生涯。除此之外,他的肩头此时又多了一副担子,那就是同时还要负责保健院病案科的管理。这副担子不轻,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专业知识,为此,休假没结束他就已经开始进入了角色,埋头学习专业知识,梳理相关流程,3年援藏为他在生命里铭刻下了珍贵的记忆,如今,他将继续前行,在另外一条跑道上,开始自己人生中又一次的出发。(通讯员 李瑾、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