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围场:多元素融合,打造特色夜经济

承德围场:多元素融合,打造特色夜经济

原标题:

围场开展别具一格的城乡创意活动催生消费新场景

多元素融合,打造特色夜经济

8月17日,木兰围场丰收季活动现场制作面塑的艺人。李学武摄

8月9日,来自围场乡镇的工作人员正在夜市上推介特色农产品。李术凡摄

8月9日航拍的木兰围场丰收季活动现场。李术凡摄

□陈宝云 栾天

8月15日夜幕降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开启了另一番活力四射的图景。白日里车水马龙的滨河路,悄然变为绵延数百米的滨河夜市。土豆粉蒸腾的热气、炭火炙烤的肉香、手工艺品的斑斓,与居民、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城乡“夜宴图”。来自北京的游客唐先生吃着刚出锅的粗粮煎饼说:“大城市难寻的松弛,在这里成了触手可及的幸福。”

这升腾的烟火气,是围场以“绣花”功夫精心培育城乡夜经济的探索与实践。从规范集约的县城夜市到创意迸发的乡村广场,再到丰收时节土特产的闪亮登场,围场将地方文化、旅游业态、特色美食和休闲娱乐等元素相融合,打造别具一格的城乡创意活动和消费场景,为广大游客和居民提供丰富的夜生活选择,成为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夜动力”。

夜市升级

规范管理打造放心消费乐园

8月1日,以“分时利用、功能切换”方式全新规划的滨河夜市火热开市。它告别了以往摊点分散、占道经营、管理缺位的混乱局面,展现出规范化、集约化、品质化的全新面貌。

“180多个摊位,全部用标线清晰划定,每半年通过公开抽签重新分配,杜绝‘黄金摊位’被长期霸占的现象。”围场塞罕坝综合执法大队长刘庆国介绍。这一制度设计,让所有经营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心思放在提升产品和服务上。设置在夜市入口醒目位置的公平秤,保证消费者买着放心。

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夜市成功的关键。综合执法队员扮起“夜市管家”的角色。他们疏导周边交通,确保人流车流顺畅;定时定点清运垃圾,维护环境卫生整洁;不间断巡逻维持秩序,及时解决纠纷隐患……这种精细化服务模式,营造出安全、有序、舒心的消费环境,让摊主安心经营,让游客畅快消费。

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催生了强大的消费场。以往分散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手工艺品等业态,如今在夜市实现高效集聚。开市仅半个月,滨河夜市营业额便突破200万元。

乡村蝶变

创意活动唤醒沉睡广场

围场的“夜文章”并未止步于县城。在广袤的乡村,依托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一系列独具匠心的夜间创意活动,让曾经入夜便归于寂静的乡村广场焕发生机。

哈里哈镇八十三号村,素有“塞罕坝下第一村”之称。过去,它仅仅是游客前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匆匆的途经点。8月10日,“十里画廊森林音乐季”活动开启。夜幕降临,以莽莽林海为天然幕布,以璀璨星空为梦幻灯光,悠扬的音乐在广场上空回荡,熊熊篝火点燃了游客热情。“太有感觉了!既有高雅的文艺范儿,又有接地气的热闹劲儿,这趟来得值。”来自山东的游客马先生兴奋不已。当晚,活动现场吸引超过2000人次打卡体验。

“光靠路过的客流,留不住消费,更富不了村民。”哈里哈镇党委书记李树军说,“有了留客的基础,举办夜间活动留住游客的心、延长消费时间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八十三号村今年着力打造了“森林宿集”精品民宿群和具有林区特色的“哈里哈林场大食堂”,并与周边的星空图书馆、灵芝仙谷等景点形成联动,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完整链条,大大提升了村庄吸引力。当地精心规划了三大互动体验区:演绎区打造森林星空下的音乐盛宴,让游客尽情释放激情;美食区汇聚手工土豆粉、牛汉堡等地道小吃和特色风味,满足游客挑剔的味蕾;展销区集中展示售卖灵芝孢子粉、米炒黄芪茶、野生山珍等原生态健康产品,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

八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戴立军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已吸引游客近3万人次,村里民宿客房入住率较平日上升60%以上,活动拉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整体消费近350万元。

距离县城较近的棋盘山镇二十九号村,依托强大的牛产业组织起“牛文化美食节”。夜幕下的村广场,大铁锅慢炖的牛骨汤热气腾腾,炭火上滋滋作响的烤牛骨髓焦香诱人……村民们将“卖活牛”的传统营生,创新升级为“品牛味”的美食体验。这场已持续一个多月的活动,每晚都吸引大量食客,日均营业额2万元以上。

类似这样的夜经济活动还有很多,手工粉条的“粉条盛宴”、充满田园气息的“香瓜节”……这些根植于乡土、富有创意的夜间活动,有效满足了游客和村民日益增长的夜间休闲娱乐需求,增强了乡村消费的韧性与活力。

丰收季里

土特产出村进城叩开致富门

时下,围场乡村处处瓜果飘香,一场以乡镇联合办展、村级自发参与方式举办的木兰围场丰收季在县城广场火热开启。

8月14日,华灯初上,丰收季活动现场人潮涌动。来自各个乡镇的展位琳琅满目,色泽诱人的草莓西红柿、口感绵密的松间马铃薯、香气扑鼻的田园杂粮饼……这些带着地域特色的土特产,让逛夜市的市民游客惊喜连连,争相品尝购买。

“我们朝阳湾镇这次有11个村级党组织主动组团来参展,就是要集中力量,把家乡最好的生态农产品推介出去。”朝阳湾镇党委书记罗奇成介绍。丰收季活动不仅是销售平台,更是品牌孵化器和形象展示窗口。在“围场优柿”(草莓西红柿)摊位前,村干部们成为热情的推销员,详细介绍产品特点、种植环境,引导顾客扫码支付,日均销售量稳定在150公斤左右。

在展销的产品中,一个显著变化引人注目。大量参展的不再是简单的初级农产品,而是越来越多经过农民智慧二次加工的“新农品”。鲜红多汁的西红柿被加工成醇厚可口的番茄汁,清甜爽脆的香瓜变为方便即饮的“棒打香瓜汁”……这些改变,正是围场农民主动拥抱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缩影。“我们参展,不仅仅是卖货。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个平台,展示乡村全面振兴成果和产业发展潜力。”边墙村党支部书记段连瑞说,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投资者,把西红柿产业链做长做强,从种植延伸到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近年来,围场主动求变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农业从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从在林下仿野生环境种植灵芝,到提取高附加值的灵芝孢子油,实现价值的几何级增长;从种植道地药材黄芪,到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米炒黄芪养生茶”,使黄芪价值提升10余倍;从采集山杏仁,到加工成传统杏仁露,再到创新研发出融合南北风味的“陈皮杏仁露”成为市场爆款……围场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

“围场的夜经济,已从最初点亮县城的烟火气,发展成为贯通城乡、融合三产、驱动发展的系统工程。”该县县委书记刘洋表示,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生态优势在夜色中焕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