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升级+标准引领” 邢台实施特色种植产业提升行动

“设施升级+标准引领” 邢台实施特色种植产业提升行动

原标题:邢台实施特色种植产业提升行动

“设施升级+标准引领”,特色种植产业向上向新

8月5日拍摄的南和区万客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日光温室大棚。高 锋摄

8月1日,威县贺营镇秋月梨园里,工作人员在采摘雪青梨。本报记者 闫德见摄

□本报记者 闫德见

邢台市南和区蔬菜播种面积12.1万亩,品种150余种,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内丘县年生产酸枣仁6000吨,是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地;威县打造10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秋月梨、新梨七号种植基地……近年来,邢台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特色种植产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

7月29日,邢台市印发《邢台市特色种植产业提升行动方案》,聚焦蔬菜、中药材、水果等产业,通过推进设施改造升级、标准化基地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融合等措施,稳面积、扩规模、延链条、增效益,推动特色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6万亩以上,总产量超340万吨;水果种植面积52万亩以上,总产量超10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以上,总产量超9万吨。

设施焕新

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8月5日,南和区万客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600多亩的种植基地有序分布着128座日光温室大棚,合作社负责人高锋正在安排工人对部分大棚进行整修加固,铺设喷滴灌设施。

先进的设备设施是增产提质的基础。近两年来,万客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投入自有资金、申请中央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对传统老旧大棚进行拆旧建新、改造升级,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喷滴灌设施及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

“升级后的大棚采光更好,对温度、湿度调控更加精准,有效提升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高锋说,今年初,这些大棚成功抵御住了低温、大风等恶劣天气,确保了棚内番茄、黄瓜等蔬菜稳产增收。

近年来,邢台市持续提升设施生产能力,引导蔬菜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积极申报中央生产设施能力提升项目,新建节地、节能、宜机化使用新型设施,通过拆旧建新、改良结构等方式,加快老旧设施改造,稳步推动设施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截至去年底,邢台市累计发放项目资金近1400万元,引导升级设施2.6万余亩。今年,邢台市将新建、改造设施1万亩,目前完成率过半。

“聚焦拓规模、增效益,我市还投用智慧舱扩大珍稀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提升净菜产量。”邢台市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科科长刘俊彦介绍。

8月4日,在新河县南马庄片区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将一个个菌包紧密排列在5G智慧舱的钢架上。

2023年以来,新河县在南马庄片区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用60个智慧舱发展珍稀食用菌产业,由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别看智慧舱不大,却能放置5000个菌棒。”该合作社负责人张世青说,这些智慧舱可年产绣球菌、金耳等珍稀食用菌300万余棒,该合作社成为邢台市规模最大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

今年,新河县还将投用42个智慧舱,利用南马庄村、东董村等12个村庄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进一步扩大珍稀食用菌种植规模。

8月4日下午,张世青和工作人员将智慧舱里种植的绣球菌去根、筛选、装箱,通过冷链车发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二天一早,这些绣球菌便能出现在北京的商超、果蔬市场。

今年,邢台市大力推动净菜生产,积极开展第四批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总数达到13个,积极引进北京新发地集团、京津冀农产品行业联盟等单位,邀请京津蔬菜销售商、供应链公司实地考察,力争建立一批直属基地、订单基地,开展蔬菜直采直供,拓展蔬菜销售渠道,提升净菜市场占有率。

三产融合

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8月6日下午,内丘县南赛乡孙家坡村酸枣标准化种植基地,一垄垄酸枣容器苗生机勃勃,2台智能除草机器人在垄间穿梭,开展除草作业。

“基地采用了起垄宽行密植模式,行距4米,株距0.75米,同时预留了机械通道,方便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该基地负责人孙志军介绍,今年,该村通过小田并大田的方式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建设270亩的酸枣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智慧化栽培区220亩,科研育种区30亩,并引进红升9号、红升11号等6个新品种。

邢台是酸枣仁和金银花的道地产区,年加工酸枣仁6500吨,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金银花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优质金银花干花1.4万吨,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金银花深加工企业90多家,规模以上酸枣加工企业400余家,可生产各类产品200余种。

今年,邢台市聚焦提升标准化种植基地、选育优良品种等重点工作,在内丘县新建酸枣标准化示范田700亩,改造提升1700亩,推广应用先进的种植标准。引导有条件的种子种苗繁育企业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制度,建立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引导科研院校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评价,促进种子种苗专业化、现代化生产。

聚焦提高产地加工率,邢台市加快推进道地药材产地仓项目,培育中药材中下游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实施生产车间技术改造、营养药用物质综合提取车间建设等项目,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向育苗、种植、采收、加工、仓储、销售一体化产业化发展迈进。

8月6日,在内丘县河北省道地中药材(酸枣仁)产地仓大健康食品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已安装完成,工人在为相关部门现场验收做最后的准备。

该项目由邢台市襄鹊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主要建有贮藏库、生产车间、饮片车间、包装车间、检测车间等。目前所有主体建筑建设完成,贮藏库已投用。该项目完全投运后,年可储藏酸枣仁等中药材1.2万吨,初加工酸枣仁2000吨,生产饮片1500吨。

刘俊彦介绍,该市还将推进中药材产销对接,下半年将开展酸枣产业发展大会等中药材产销对接活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提升邢台酸枣仁、巨鹿金银花等品牌影响力。

标准引领

培树水果产业发展样板

8月1日,威县贺营镇秋月梨园里,30多名工人熟练地将成熟的雪青梨摘下、装筐。工人采摘时并未刻意挑选,筐内的雪青梨却果型匀称,个头也差不多。

“这要归功于梨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涵盖梨园设计以及梨树定植、植保、嫁接等方方面面。”该梨园负责人贾宗锴指了指眼前的梨树林说,“就定植来说,所有梨树行距4米,株距2米……”记者看到,梨树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直线,每株株型相似,果子均匀挂满枝头。

梨园所在位置原为西沙河流域的沙荒地。2013年,该县用工业理念抓现代农业,规划建设高效梨产业带,打造威县梨产业园区。从建园之初,威县就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八大程序”、“三十道工序”、“六统一”标准以及威县绿色A级梨标准化生产“一标五规一方案”。如今,这里优质梨种植规模达10万亩,建成标准化梨园230余个,从苗木繁育、起步建园、生产管理到包装销售、贮藏加工、市场物流等环节,均符合绿色A级梨生产标准。

“我们还高标准实施‘三品三化’,即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威县农业园区梨产业办主任于春亮介绍,该县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特征,选育秋月梨、雪青梨、新梨7号、红香酥梨4个主栽品种,推广省力高效现代化密植栽培新模式,果品品质得到持续提升,优果率达到75%,亩均产量、效益均提高20%以上。去年,梨果总产量达到17万吨,总产值突破20亿元。

如今,“三品三化”已成为该市梨、苹果、葡萄等水果产业发展的标配。内丘县开展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打造侯家庄乡白鹿角村200亩苹果高标准示范园,采用分层错位种植技术,密植优质新品种爱妃、王林、玉冠等2万余株,配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节水节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至40%,预计亩均产量提高22%。

今年,邢台市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梨、苹果、葡萄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打造威县梨、内丘苹果等优质示范基地5个,培树发展新样板。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国家果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级果品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破解全市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关键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