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构建体育公共服务新格局 健身设施多起来 赛事经济热起来

沧州构建体育公共服务新格局 健身设施多起来 赛事经济热起来

原标题:沧州构建体育公共服务新格局

健身设施多起来 赛事经济热起来

7月20日,卜寨兄弟杯“村BA”篮球联赛正在进行。

7月20日,卜寨兄弟杯“村BA”篮球联赛正在进行。

7月18日,武术老师任秋彦(前排左一)在进行武术教学。本组图片由本报见习记者袁铮摄

7月18日,武术老师任秋彦(前排左一)在进行武术教学。本组图片由本报见习记者袁铮摄

□本报见习记者 袁铮

夏日的夜晚,沧州健身爱好者走进街边体育场地,或沿步道慢跑,或在球场挥洒汗水,享受运动的快乐。

今年,沧州聚焦健身服务,协同推进体育惠民、赛事活动举办、体育人才队伍培养、群众体育宣传等工作,全力建设体育强市、武术之城。“‘健身有场、赛事有料、传承有人’的体育公共服务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沧州市体育局局长赵国元说。

实施体育惠民工程

打造“15分钟健身圈”

7月18日晚,沧州体育场东北角的街边球场的足球场上,两支球队正在进行比赛。球场旁的看台上,两支球队的后援团高声呐喊,为场上球员助力。

“这个球场是我们今年新建的城区街边球类场地。”沧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绳静介绍,这里共建设了一个足球场和两个篮球场,满足群众多元化运动需求。

在足球场西侧的篮球场上,市民刘刚正带着孩子打球。“这个球场离家近,成了我们打球的首选场地。”刘刚爱打篮球,经常约朋友练球。沧州市区篮球场分布,他了解得一清二楚。他说,这些年,沧州的街边篮球场逐渐增多,打球越来越方便了。

今年,沧州将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全市20项民生工程,计划在各县(市、区)主街道、街边游园、开放式口袋公园等区域新建18个街边球类场地。

“在选址上,我们坚持便民惠民原则,优先布局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区域,确保群众步行15分钟内可达。”绳静说,这些街边球类场地配建有看台座椅、灯光、围网等设施,部分场地还可满足赛事需求。

伴随着全民运动风潮,沧州在提高全民健身设施覆盖面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向基层延伸。

今年,沧州重点改造提升15个体育公园,着力实现标准体育公园各县(市、区)全覆盖。体育公园提升改造工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设施功能,打造“一园一特色”的全民健身示范载体,并在改造提升过程中新增适幼游乐设施、老年友好型健身器材和青年力量型健身设施,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预计9月底全部建成投用。

“我们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持续加大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服务供给,让大家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收获健康与活力。”沧州市体育局副局长梁艳说。

举办体育赛事

激发群众消费活力

7月20日晚,在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镇卜寨村励勤体育综合馆,卜寨兄弟杯“村BA”篮球联赛首场比赛火热进行。

今年,这个村办的篮球联赛吸引周边17支球队参赛,来自沧县、盐山、南皮等地的队伍也来报名参赛。

“这是我们办赛的第6个年头了,从周边村到周边县,影响力越来越大。”卜寨村党支部书记徐大鹏说。

这届“村BA”首场比赛选在卜寨村的励勤体育综合馆。这个1150平方米的高标准体育场馆今年5月刚刚落成投用,就成了卜寨办赛的金字招牌。今年6月,这个场馆把城市篮球超级联赛吸引过来,来自河北、上海、山东、四川、黑龙江、浙江的6支球队展开激烈角逐。

“办城市篮球超级联赛,我们不收场地费。”徐大鹏说,该村要通过办赛吸引流量。

参加城市篮球超级联赛的队员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是外籍球员。比赛之余,他们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品尝当地美食。

赵庄子村的旱碱麦面粉、许村的西瓜……徐大鹏说起当地特色产品,如数家珍。他说,他们将打造好卜寨篮球赛品牌,把村级赛事品牌打出去,把高水平比赛引进来,依托赛事宣传推介本地特色产品,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辛店镇正依托近10个农场,发展冬枣、富硒葡萄等采摘项目,接住卜寨办赛引来的流量,促进文体农旅融合发展。

眼下,赛事经济已成为沧州体育界的热词。沧州市围绕“文武沧州、跃动狮城”精品体育赛事和“沧海武韵、魅力狮城”武术系列赛事两大品牌,加强体育、文旅、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间的沟通合作,通过联合办赛、产业融合,推动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进乡村,提高赛事引流能力,激发群众消费活力,扩大赛事举办综合效益。

今年,沧州先后举办2025年沧州击剑公开赛、2025全国青少年空手道U系列赛(沧州站)等20余项赛事活动。在办赛期间,该市针对参赛者及其家属推出购物、住宿、餐饮、观影等多种优惠政策,“赛事+”促消费作用进一步显现。

传承武术文化

夯实全民健身根基

7月18日早晨,在大运河畔百狮园沧曲桥旁的小广场上,30余名武术爱好者正在练习武术套路。

带队的武术老师任秋彦是沧州成德武术学堂馆长,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她自幼习武,对太祖拳、八极拳、六合拳等拳种都有所涉猎。为传承武术文化,这些年,她坚持义务教武。

这个暑假,任秋彦不仅一大早要教学,每天傍晚,只要天气适宜,她还会带着孩子们训练。

“习武重在坚持,传承武术文化也重在坚持。”这些年来,任秋彦积极推广武术,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她的足迹。

任秋彦惜才,看到好苗子就想好好培养。在去年举办的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上,任秋彦的学生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同台竞技,获得16枚金牌、29枚银牌、37枚铜牌。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影响广泛。在这里,像任秋彦一样热衷武术传承的习武者不在少数。

武术人才储备是推动武术事业传承发展、夯实全民健身根基的重要支撑。沧州深挖本土资源,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武术高手等纳入储备库,建立动态更新的人才信息台账。同时,围绕优势拳种定期开办培训班,鼓励武术爱好者通过系统培训加入人才储备队伍。

为充分调动武术人才文化传承积极性,沧州大力推进武术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工作。该市建立分层分类培育体系,面向武术爱好者、专业运动员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群体,开展武术技艺、教学方法等多维度培训,重点提升指导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和安全指导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武术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900余人。在他们的辛勤付出下,群众习武氛围日益浓厚。

该市还扎实推进武术进校园。在组织武术老师进校教学的同时,持续举办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师资大讲堂,培育具有沧州特色的武术教学人才。目前,全市已有7个县(市、区)实现武术进校园全覆盖,惠及10余万名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