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策展精心 内容新颖 活动多样
走进河北博物院,乐享文化之夏
□本报记者 史晓多
炎炎夏日,户外漫步的人群在热浪中退潮后,博物馆则迎来一波又一波参观的人流。今年暑期,河北博物院精心打造文化体验新场景,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正在开展的系列特色展览,吸引观众组团“打卡”。7月10日,记者在河北博物院各大展厅看到,游客或参观革命文物展览,接受精神洗礼;或沉浸于高科技文物展,深度触碰历史文明。知识满满、体验丰富的博物馆,帮助观众跨越时空,与历史文明对话,推动“文化消暑”成为新风尚。
参观红色展览
重温抗战烽火岁月
7月10日,河北博物院“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展厅,静默的展陈真实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深刻还原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与激烈。一个玻璃展柜前,年过七旬的石家庄市民陈守义和孙子久久驻足,他们正在参观八路军的一双草鞋,磨损的鞋底、断裂的鞋带,反映了八路军自力更生、坚韧不屈的精神。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人民军队踏出了胜利之路。”陈守义指着玻璃展柜中的文物,向孙儿耐心讲解响堂铺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等八路军在河北地区打过的多场漂亮仗。旁边几位年轻参观者屏息凝神,一起听老人介绍,目光中充满敬意。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129师在香城固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文博馆员颉博洋介绍,1939年2月,129师386旅组织了著名的香城固伏击战,歼灭日军2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创造了平原伏击歼敌的模范战例。烽火淬炼山河志,旌旗漫卷太行巅,“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中,324件(套)革命文物定格历史瞬间,带领游客回望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辉煌历程。
“赵观民(1915—1942),赵振亚(1912—1942),耿玉华(1911—1942)……”步入河北博物院南区河北抗战图片档案展,几面河北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墙立于眼前,上面镌刻着密密麻麻的英烈名字。他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燕赵儿女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从晋察冀、晋冀鲁豫、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坚守,到根据地建设的艰苦卓绝;从军民同心运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灵活战术沉重打击日寇,到最终迎来伟大胜利……河北抗战图片档案展以清晰的历史逻辑与翔实的图片档案,全景展现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
青山埋忠骨,浩气励后人。河北抗战图片档案展现场,留言墙层层叠叠的小纸片上写满了参观者的心声:“历史不容遗忘,我辈更当奋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血与火的战场,让我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以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炽热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
品味墨香古韵
感受中华文明厚度
古典园林的草木松石、古代文人书房场景……走进“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展厅,就像走进雅致静谧的藏书阁,小朋友们在写满古训警言的展墙边上拍照打卡,认真品味其中内涵。
“古代藏书阁远离市井喧嚣,符合读书治学的环境。我们在展厅中借鉴古代藏书阁空间布局,将整个展厅与园林意象相融合,营造窗外竹石成景,藏书阁置于其中的氛围,让观众沉浸感受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部文博馆员宋晨介绍。
展陈有绝活,藏品也很有分量。商代甲骨、清拓本唐《开成石经》、元代刻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明万历四年至五年南京国子监刻本《子汇》、清雍正六年武英殿刻本《音韵阐微》……“文脉华章——冀藏古籍文化展”展厅内,160余种典籍邀请观众驻足品读。
品味墨香古韵的同时,游客还可以欣赏大唐长安城的生活图卷。河北博物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的“天下长安——唐代文物精品展”,精选陕西、河北出土的220件(组)唐代代表性文物,从不同视角再现大唐盛世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
“这些小女孩的衣服真漂亮啊!和电视剧里唐朝人的衣服一模一样。”在唐代女俑玻璃展柜前,身着汉服的李晓宁用相机拍下这些珍贵文物。之后她又参观了三彩骑马狩猎俑、彩绘说唱俑、彩绘釉陶击鼓女坐俑等文物,唐代服饰之美和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让李晓宁忍不住赞美。
来到“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现场,观众被眼前色彩斑斓的珐琅器吸引,有的拿着手机拍摄展品,有的三五成群交谈珐琅器的色彩、纹饰、造型。该展览汇聚全省190余件(套)明、清、民国时期的珐琅文物珍品和当代珐琅艺术品,从历史、工艺、用途等多重视角,引领观众开启一场绮丽非凡的艺术之旅。
畅游光影河博
开启数字展览之旅
裸眼3D文物数字展示装置前,挤满了前来体验的游客;多点触控互动墙前,不少游客通过“移动”“放大”“旋转”文物进行实时交互……在河北博物院各大展区,不少数字化互动体验设备带领游客走进数字文物的世界。
如果把这些文物互动体验项目看作“前菜”,那么7月8日开展的“共鸣·河博幻象:数字艺术快闪展”就是“正餐”了。来到游戏互动装置“铜骰·历史碎片”前,记者看到该装置植入多个由人工智能改编创作的童话故事,并巧妙地将20余件文物嵌入剧情之中,观众可通过游戏手柄投掷虚拟铜骰,随机聆听故事,兼具文化性与体验感。
“数字艺术快闪展通过选取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70余件国宝文物,结合AI算法、3D扫描等技术,打造出5件(套)兼具艺术感染与科技震撼的装置,让观众在光影变幻、感官互动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策展人张植蕙说。
“为吸引更多参观者走进博物院,我们与上海科技馆共同举办了‘鲸奇世界展’。”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部文博馆员刘恋介绍,展览精心设置了12件珍贵的鲸豚标本与51件仿真模型,以及丰富的多媒体展项,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神奇的鲸豚世界。
记者在“鲸奇世界展”看到,多种互动装置吸引观众互动体验。互动桌面“鲸歌嘹亮”能播放16种鲸的叫声,“心跳对比”装置可体现老鼠、人类、鲸心跳速度的差异,“游泳的海豚”机电互动装置,可模拟鲸运动时的骨骼状态等。此外,展览还通过设置36个科普小问答,深入浅出地讲述人类与鲸的联结,追溯鲸豚的演化。
连接公众、持续赋能,博物馆正与城市同呼吸、共生长。徜徉其中,市民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也越来越足。河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将继续完善数字展厅运营,打造开放式数字体验空间,提供可感、可触、可参与、可互动的文物虚拟互动体验系统,强化游客感知体验,推进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