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央企子公司,缘何整建制迁入沧州

这家央企子公司,缘何整建制迁入沧州

原标题:这家央企子公司,缘何整建制迁入沧州

□本报记者 方素菊 李 巍

7月8日,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天瑞星”)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熔封生产线上,一支支玻璃管在高温炙烤下,精准地与薄如纸片的金属环实现无缝对接——这正是高温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生产的核心工序。

“这里用到的金属—玻璃匹配性封接技术,其突破就始于京冀两地的紧密合作。”北京天瑞星副总经理刘雪莲说。

北京天瑞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太阳能光热领域技术研发、核心产品制造、技术服务的产业化公司。2014年,该公司在沧州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规模化高温太阳能集热管生产线投产,将中国太阳能槽式光热发电的核心部件生产技术水平推向新高度。十年后的2024年2月,公司整建制迁入沧州,与河北的缘分更深了。

这份缘分,其实早在研发阶段就已悄然开启。

太阳能光热发电,因其自带储能本领,被视为具备成为基础负荷电源潜力的新兴能源应用技术。与易受天气影响、间歇性的风电光伏不同,光热发电能在阴雨天或夜间持续稳定供电,有效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困境。

20多年前,作为槽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核心部件,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只有国外极少数企业能够生产,一支集热管售价高达1万余元。

如何打破垄断,实现国产替代?2003年起,依托航天热控涂层和镀膜技术的深厚积累,北京天瑞星开始推动航天军用技术民用化,投身高温太阳能涂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009年,初入职场的刘雪莲参与的首个项目,便是高温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研发。“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我们走了近10年。”她回忆道,研发过程如此艰难,是因为其中太阳能选择性吸热涂层、金属—玻璃匹配性封接这两大核心技术最难突破。尤其是后者,只有找到两种热膨胀系数完全匹配的材料,金属和玻璃才能在高温下实现完美熔封。

金属材料有标准产品可选,难的是与之匹配的玻璃材料。当时国内尚无企业涉足此领域,更无厂家愿意配合生产,北京天瑞星多方寻觅无果。

转机,出现在一次网络搜索中。沧州当地一家玻璃企业进入北京天瑞星的找寻视野。这家主营药用玻璃的企业,其产品膨胀系数恰好符合要求。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北京天瑞星联系了这家玻璃企业,对方爽快应允。但难题随之而来:该公司从未生产过直径超100毫米的玻璃管,能否达到北京天瑞星对产品的要求,仍是未知数。

为攻克难关,北京天瑞星技术团队在玻璃窑炉旁搭起行军床,节假日也不休息,日夜紧盯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匹配的玻璃管成功问世。2011年,北京天瑞星自主研发的高温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在北京怀柔中试线成功下线。

量产选址提上日程。基于与这家玻璃企业的良好合作基础,加之河北力推央企入冀,沧州成为不二之选。2012年,航天神舟太阳能光热产业园在沧州高新区破土动工,2014年建成投产,高温太阳能集热管年产能达到8万支。

深耕沧州十余载,北京天瑞星不断壮大,逐步成长为光热发电高温集热管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公司产品涵盖3大系列5种型号,可适配不同直径、温度压力、导热介质及技术路线,应用于槽式、菲涅尔式光热发电系统,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基石。目前,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知识产权数量在业界名列前茅。

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促使北京天瑞星于2024年2月调整股权结构,整建制迁入沧州。

“优越的营商环境,是我们选择迁入沧州的信心所在。”刘雪莲介绍,在项目疏解转移过程中,沧州市组建专班,量身定制计划,高效推进审批,大幅缩短落地周期。入驻沧州后,他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到一年时间,就获批省级研发平台2个,并相继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等资质认定。

整建制迁入沧州后,北京天瑞星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积极开拓航天新材料业务,他们建成年产20万片的高发射率OSR(二次表面镜)基片产线,产品技术水平全球领先,为航天新一代卫星平台作出贡献。

为拓展航天镀膜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北京天瑞星与河间某保温杯生产销售企业合作,将航天膜层处理技术应用于保温杯功能性涂层的镀制上,提升了产品安全性能。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作为央企子公司,我们会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航天力量。”刘雪莲表示,北京天瑞星将依托河北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开拓航天技术应用领域,探索“民+军”双轮驱动模式,赋能河北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