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的楼道里,有一面“妇幼宝宝报喜墙”,上面标注了沧州各县市的位置。在各个县市的位置上,分别标注了这些年来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在这些县市成功孕育了多少“妇幼宝宝”。
站在这面“报喜墙”前,孟慧玲笑得格外舒展。对于这位沧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主任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看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更令她惊喜的了。她说,每一个“报喜”时刻,都是她作为一名医生,收获到的沉甸甸的荣耀,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那种满满的成就感。
沿着前辈铺设的道路前行
2007年,孟慧玲来到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工作,成为年轻的“孟医生”。
那时,保健院的前辈们作为“拓荒者”已经开始向生殖医学这一学科迈进,开设生殖医学科,主要治疗不孕不育。孟慧玲对这一学科充满了向往,在她看来,这个学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为太多面对难题的家庭送去希望和光亮。
2009年,孟慧玲前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生殖医学,这是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北京进修的半年里,她几乎每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全身心投入学习。正是通过这次进修,孟慧玲近距离感受国内知名专家的大家风范和医者情怀,那种对患者的耐心问诊、对技术的严谨追求,让她深刻理解了“医者仁心”的内涵。同时,她还接触到生殖医学的前沿理念与技术,如促排卵方案的优化、宫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应用等,这些都为她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孟慧玲说。这些年来,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也都留下了她学习的足迹。除此之外,也与省内多家医院知名专家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这些“专家团”不仅成为孟慧玲学术精进道路上的重要推动力,更在面对一些疑难病例时,为她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
学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
受当年各种条件的限制,生殖医学科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科室刚成立时,底子很薄弱,只有一部彩超、一套宫腔镜设备,其他设备几乎都没有。”孟慧玲回忆道。
好在大家心气儿足、干劲儿高,一点点地积累着、发展着。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随着保健院学科调整的不断优化,生殖医学科也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4年,在妇科工作的孟慧玲迎来机遇,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结束了她“主要工作在妇科,同时兼顾生殖医学科”的工作模式,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殖医学科工作当中。
生殖医学科设备不断增加,不断实现更新换代。中心实验室的建立成为科室发展的关键一步。实验室配备胚胎培养箱、显微操作仪等设备,通过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为一个个“求孩”心切的家庭送去希望。
2014年,人工授精技术试运行,2015年正式运行;2016年,试管婴儿技术试运行,2018年正式运行……生殖医学科稳步向前,每一步都凝结着团队的心血。
2016年,孟慧玲正式担任生殖医学科主任。她充分利用中心实验室两年一校验的机会,推动科室规范化诊疗和质量控制,从患者建档、促排卵方案制定,到胚胎移植后的随访,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标准化流程,使学科发展更加稳健。
如今,沧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团队已发展至22人,技术涵盖促排卵治疗、不孕不育筛查、输卵管造影、宫腹腔镜手术等,服务辐射的范围已经覆盖到沧州及周边地区。
孟慧玲与患者的故事
在孟慧玲的诊室里,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上演。可以说,这些年来,她也亲眼见到了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她也由此对每位坐在她面前的患者都感同身受。
有一位女性患者,30岁,结婚5年未孕,辗转多地求医无果,后来找到了孟慧玲。孟慧玲经过详细检查,发现患者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考虑到患者的多方情况,孟慧玲制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取卵、培养胚胎,结果第一次尝试未能成功。但孟慧玲没有放弃。第二次经提前预处理,再次取卵,这次终于获得优质的胚胎,一个月后经解冻移植成功受孕。孩子出生后,一家人难以抑制的那份喜悦也深深地感染了孟慧玲。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这位母亲特意抱着孩子从县里来沧州,来到孟慧玲的诊室里,为的就是让孟慧玲亲眼看看这个来之不易的小生命。
孟慧玲始终坚持“综合考量”的治疗理念。她认为,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甚至经济条件都不同,医生必须围绕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一次,一对结婚十年未孕的夫妻慕名而来,来的时候直接就说,这些年跑了不知多少个医院了,这次来就是想做试管婴儿。但孟慧玲检查后发现女方恰好有一个成熟卵泡,便建议他们“这个月先试,不行下个月再做试管”。结果,这对夫妻真的成功怀孕了!提起这件事,孟慧玲笑着说:“可能我和这个孩子有缘吧!”这种“不盲目追求高端,而是为患者选择最适宜方案”的理念,让她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专家建议:走出误区,科学备孕
作为生殖医学专家,孟慧玲发现许多患者在求子路上存在认知误区。她特别强调两点:
停止指责,相信医学:孟慧玲说,不孕不育问题不应成为夫妻互相埋怨的理由,其中女性尤其承受着巨大压力。孟慧玲强调:“停止指责、相信医学、选择行动。”她说,不孕原因可能涉及男女双方,需共同接受专业检查(如男方精液分析、女方卵巢功能评估),还是要相信专业、规范的医疗机构,相信医学,找到问题所在了,才能精准解决问题。
“生过头胎就一定能再孕”是误区:孟慧玲说,许多二胎、三胎夫妻认为“生过头胎就没问题”,尤其是认为男方身体“没问题”。实则不然,“生育能力会随年龄增长变化,男方也需重新检查精子质量。”准确点说,是男女双方的身体状况都有可能已发生变化。孟慧玲强调,国家提供免费孕前检查,夫妻双方都应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
“报喜”时刻,收获“医者荣耀”
近年来,沧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稳步发展,仅去年就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成功助孕240余例。孟慧玲和团队的努力,换来了一个个家庭的欢笑和新生儿的啼哭。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婴儿的笑脸,是孟慧玲和团队的“军功章”。
在科室管理中,她对“质量”二字近乎严苛:医疗质量上,要求每个方案都经过团队讨论;服务质量上,倡导“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她经常和年轻同事们说,对到这个科看病的患者来说,许多都是承受了多年以来的压力。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想一想,多从患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来制定治疗方案。
提到这些年的辛苦付出,孟慧玲云淡风轻:“做医生的,都这样,还有好多医生压力更大!”日常工作本来就很忙了,但孟慧玲还要抽出许多时间来用于科普宣传。无论是直播还是写科普文章,还是参加义诊进行健康宣教,还是参加“专家讲堂”,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断传播生殖医学健康知识,为的就是让更多人走出传统认知的误区,培育科学的健康意识,多一些生殖健康知识。
这一切的付出背后,作为支撑的,正是她手机上发来的“试纸条”(怀孕啦),是患者给她发过来的孩子的照片。那一张张小脸,那一个个“喜讯”,让她感受到身为医者沉甸甸的荣耀与价值,也让她浑身更加充满力量,去迎接新的使命,奉献新的力量!(通讯员 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