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丰宁设立10处非遗工坊常态化开展技艺培训
本报讯(陈宝云、刘海波)7月3日,在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南沟门村玲玥阁非遗手工坊,王彦正专注地剪着手中的红纸。因身体不好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她,2023年开始在这里学习剪纸技艺。如今,她剪出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作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丰宁目前拥有剪纸、布糊画等各等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代表性传承人220人。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该县编制了《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建立了全域非遗数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
近年来,丰宁立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之路,让传统手艺成为富民增收的新渠道,推动指尖技艺带活“指尖经济”。
该县采取“基地+培训+传承”模式,在全县26个乡镇设立了10处非遗工坊。重点面向留守妇女等群体,常态化开展剪纸、布糊画、铁艺灯笼等技艺培训。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550多期,培训学员超过12万人次。同时,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600余场,实现城乡中小学非遗课程全覆盖。
依托非遗工坊,丰宁开发出布糊画、铁艺灯笼等一批兼具传统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通过“非遗+旅游”融合,在中国马镇旅游度假区、承德鼎盛·元宝街等地设立非遗产品展销基地。创新“非遗企业+工坊+技工”运营模式,带动就业人员稳定增收。此外,建成7处非遗主题民宿,将技艺展示融入乡村旅游。
目前,全县已建成非遗传承基地、工坊、民宿等41处,非遗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