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用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王健:用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办公室外面,是正在施工的工地。王健说,那是医院正在建设的新大楼。边说他边望向窗外,眼神里带着几分骄傲,还有几分期待。

对于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儿内二科主任王健来说,在儿科医生这个岗位上坚守的这20多年,让他亲身经历了太多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变化。同样,他本人也跟随着医院前进的脚步,不断提升,不断向前。有一个信念在他心里越发坚定,那就是会有越来越好、越来越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而这,正是他和同仁们一起奋斗的目标。

王健:用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200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健进入沧州市妇幼保健院,成为一名年轻的儿科医生。

那时的妇幼保健院还没有搬迁,环境没法儿和后来的新院区比,规模也小。说实话,这让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王健,心里也有些小小的失落。但对王健来说,这些失落很快就被紧张的学习与工作所取代了。因为他的性格里有着一份最朴素的认知: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好好干。

“好好干”这三个字贯穿了王健的职业理念,也让他在多年以后,和年轻的同事们提到妇幼保健院巨大的变迁时,说得最多的嘱咐。在他看来,正是他将个人的事业与医院的发展融为了一体,才一步一步跟随着医院的前进而不断迈向自己事业的新领域。

“好好干”这三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珍贵的字,也让当年年轻的王健获益终生。正是凭借着这份朴素的坚定,他迅速实现了从书本到“实战”的跨越。对一位医生,尤其对一位儿科医生来说,这样的跨越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同样看上去挺普通的一个感冒,却又有着不同的变化,需要拿出不同的应对方案。这些每天都需要面对的“实战”,督促着王健和老专家学,和身边资历较深的同事学,然后自己再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寻找那些埋藏于每个具体诊疗方案里面的宝贵“线索”,并从中发现着、收获着。

“谁都知道当个儿科大夫不容易,毕竟孩子小,有的还不会说话呢!而且孩子生病,全家揪心,医生承担的压力确实非常大”,王健坦承这份职业所承担的压力。但他又说:“哪份工作没有任何压力呢?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个职业的话,肯定会发现每个职业其实都有自己的压力,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说到底,还是要靠那三个字支撑我们每个人去面对自己的职业,那就是‘好好干’。”

王健:用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京津进修催生“蝶变”

2008年,王健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进修。

王健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宝贵机会。那一年的经历让他至今想起仍旧心潮难平。

别的不说,迎接他的第一年“挑战”竟然是电子病历。此前他在沧州用的还是手写病历,到了北京之后发现,这里已经全面实行电子病历了。时间宝贵,他用两天的时间完成了基本的学习,然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拼命练习,不让自己在这样的环节上“掉队”。

听课、培训、出诊……从门诊到病房,从宿舍到图书馆,王健像一块干渴已久的海绵,奋力吸取着水分。“说句难听的话,我感觉当时的自己很大程度上真就像‘井底之蛙’,有太多太多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去学习了!”正是有了这份紧迫感,王健才如同上紧了发条一样,恨不得让自己的学习之旅一个小时能发挥出两个小时的作用来。

在王健看来,自己这一年的学习,除了转了6个科室,除了参与科室值班“真刀真枪”冲到一线,除了在100多人的进修医生里成为组长并被评为先进……除了这些以外,更大的收获是他真正站到了一位位原先只听说过名字的国内知名儿科专家身边。除了理论与技术,更让王健震撼的,是这些“大专家”那种骨子里的亲和力,他们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们与患者交流时的细心与耐心,都令王健对“大医”所应具备的风范与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一年的时间,每天几乎都是“顶着星星走,踏着月亮归”。孩子正上幼儿园,妻子说,老师问她,您是单亲家庭吗?怎么从来都没看见孩子爸爸来接?听到这,王健心里也不好受。但一想到自己见到的那些大专家,不管岁数多大,每天也都在学习,像个学生一样,自己又有什么不能咬牙坚持一下呢?

在天津市儿童医院进修的项目同样也让王健获益良多。那半年,他在天津市儿童医院重症ICU进修。都知道,这样的地方几乎随时都要打响“生命保卫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医生具备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才能应对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这半年的学习与实践,让王健对生命、对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有层窗户纸好像捅破了。”

王健:用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手机24小时开机

王健格外重视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他所理解的“沟通”,不仅仅是说什么话,而是首先要秉持一份真诚,他相信“真心换真心”。作为一名医生,只有真正站在了患者角度,站在了患者家人的角度,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紧张与急迫,才会多一份分理解,多一份细心、耐心与责任心。

“细心、耐心、责任心”,这也是王健平时在科室里经常对年轻医生说的“三颗心”。对于一名儿科医生来说,这“三颗心”尤其重要。从说清楚孩子的病情,到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再到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治疗方案,再到家长应该如何配合治疗……每一项都是“沟通必选项”。

这种沟通很多时候更像是儿童保健知识的科普。王健说,他经常和患儿家长说,“我手机24小时开机,有什么事随时找我。这就相当于一份承诺,起码会让患儿家人感觉到一份安心。他的微信好友几乎以患儿家长为主,只要没有紧张工作中,对于发过来的信息他都要认真回复。在这些信息里,其实很少一部分是跟给孩子治病有关的,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是跟儿童保健有关的,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加辅食?孩子晚上老哭闹是怎么回事?诸如这些问题。王健说,其实他平时回复最多的,还是这类问题。

王健:用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一位儿科专家的呼吁

本来工作就非常忙了,还要抽出大量的精力去回复这些儿童保健类的问题,还要尽一切可能去参加线上线下的科普宣传,为的什么?在王健看来,这份付出更加针对家长们的“痛点”,更能给家长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儿童保健为主,临床治疗为辅”,只有让更多家长掌握更多儿童保健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减少孩子们的病痛之苦。

正因如此,王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提醒家长们,一定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多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比如,在工作中他不止一次发现,有些孩子的病其实是“拖出来的”:孩子发烧了,许多家长下意识地认为“吃点消炎药”。其实在医生看来,孩子发烧有90%以上的概率是因为病毒感染。家长自行制订的治疗方案很可能会延误孩子正常的治疗。

同样,对于儿童肛注药物,更需家长提高警惕。那种短期内抗生素大剂量的注入,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好得快”之类的假象,但由此造成的伤害,还有埋下的隐患,却被许多家长忽视了。“每个病都需要有一个治疗的过程”,王健说,他希望更多家长能明白这种最基本的常识,相信科学,相信专业的力量,只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才能最大程度地为孩子起到保护的作用。

王健:用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用更好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

已经有好多年了,王健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他都是科室里第一个到岗。

这是因为他确实每天都要处理众多的工作。每天到岗后,他要梳理科里住院病人的情况,与同事们查房,了解病人病情,提出应对方案。在忙完病房里的工作以后,他还要去出门诊,那里的病人同样“不能等”。

病房里不能等,门诊不能等,只能让王健加快脚步,加快节奏。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要面对,肺炎合并心衰、手足口病之类的重症,他和同事们也要迎难而上。每一次的重症治疗,都不亚于一次小型的战斗。医生团队和护理团队围绕一个患儿,几乎是没黑没白,只有等到孩子生命体征平稳,看着那些数据,王健和同事们才会长出一口气。

近几年来,王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沧州市妇幼保健院的跨越与提升。除了硬件设施以外,与北京、天津等高端医疗资源的对接,尤其是那种全面、深入地对接,与那些名院“同质化管理”的追求,更是让他激情满满。他说,按照规划,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将在儿童重症、电子支气管镜等方面发力,打造高精尖的专科技术,真正让沧州大地上的孩子们能拥有“大城市”级别的医疗服务。此外,儿科还将陆续推出慢咳门诊、哮喘门诊、中医儿科门诊、临时输液大厅等一系列的专科门诊,同样是紧紧围绕着患儿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针对性,丰富服务内涵。总之,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探索,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能有越来越好、越来越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孩子们。(通讯员 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