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加速跑 智造驶入快车道
6月18日,在英利能源发展(蠡县)有限公司智能组件生产线上,员工在抓紧为四川雅砻江高原项目订单进行生产。 韩 伟摄
6月17日,在保定市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在调试设备。 本报见习记者 李靖恬摄
□本报记者 寇国莹 见习记者 李靖恬
在玄云动力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围绕涡喷发动机核心技术开展攻关;易度医疗依托京保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智能诊疗设备关键技术突破;英利能源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成功解决高效光伏组件技术瓶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保定市科技型企业迸发出蓬勃动力,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
近年来,保定市聚焦“7+20+N”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驱动,在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机制改革、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前,该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8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51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99.4亿元。
梯度培育,激活创新主体活力
6月17日,走进位于保定高新区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在保定市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玄云动力”)的现代化研发实验室内,记者看到,几名工程师在对一款涡喷发动机开展性能测试。
“这款涡喷发动机从2024年初启动研发,是玄云SW1600Pro型涡喷发动机,预计今年10月就能投入市场。”玄云动力副总经理刘沛敏介绍,每年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让他们在创新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近年来,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比重超14%,年产值从2018年的200万元攀升至2024年的6000余万元,成为涡喷发动机领域创新引领者。
从30平方米地下室起步,到如今拥有近3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作为保定本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玄云动力的成长轨迹是该市创新主体茁壮成长的一个缩影。
为培育更多像玄云动力这样的企业,保定市始终坚持“梯度化培育,差异化扶持”原则,致力于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完整培育链条,全力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产业创新研发体系,助力科技型企业驶入创新驱动发展“快车道”。
为将培育政策落到实处,该市持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工作整体协同。结合各县(市、区)实际情况,科学分解创新主体培育任务指标并下达,通过分阶段督导、定期通报,推动市、县两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各级各类创新主体培育“一盘棋”推进。
为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该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财政支持路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11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86家。积极发挥市产投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向进入“白名单”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揭榜挂帅,破解技术难题
焊接排版、粘贴隐形胶带、分档垛位……6月16日,在英利能源发展(蠡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组组新型光伏组件依次下线,即将发往四川雅砻江高原一大型光伏项目建设工地。
“多亏‘揭榜挂帅’机制发挥作用,帮我们突破超高功率光伏组件配套技术研发瓶颈,为公司拓展和稳固市场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光伏)主任于波说,光伏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如果跟不上市场需求,就会被市场淘汰。
为适应市场需求,快速破解研发瓶颈,该公司于2021年在保定市率先采用“揭榜挂帅”机制,与揭榜方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共同对“适用于多应用场景高效组件智能诊断逆变器”项目进行技术攻关。2023年,该项目顺利完成,超高功率光伏组件及配套产品成功投入市场,可每年降低发电量损失1120万千瓦时,大大提升该公司在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
系统性构建“揭榜挂帅”体系是保定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2021年9月,保定市在全省率先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重点聚焦该市重点产业,把急需的关键技术项目张榜公布,面向社会征集揭榜方。按照“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思路,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聚集创新资源,以科研成果兑现科研经费投入。
“榜单项目的确定,既重视‘高精尖’‘卡脖子’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也兼顾对产业发展影响大、见效快的企业急需的技术攻克。”保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揭榜挂帅”开展以来,该市已发布11批次295个榜单,其中成功揭榜134个榜单,对其中90个榜单项目给予共计3850万元资金支持,有效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达4.67亿元。成功揭榜的榜单中,省外揭榜方占比五成以上。
此外,该市持续搭建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出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组合拳。其中,着力强化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养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广泛开展技术转移、分析评估等专业化服务;引进北京老专家技术中心在保定市设立工作站,为优质科技资源在本地集聚打开新通道。
区域协同,构建多元创新生态
6月17日,在位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紧盯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反复调试参数、测算数据,优化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操作系统。
“如果说第一代机器人是老式汽车,那么这套系统就如同给它装上了自动驾驶功能,进一步提升脑血管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该公司总经理史文宝介绍,“北京研发,保定转化”协同创新模式为企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首席专家李佑祥带领下,科研团队潜心研发的手术辅助系统先后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朝阳医院投入使用。目前,已成功完成手术200余例。
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发展,得益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
“我们在保定打造了一个‘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产业链条,并探索出‘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保定模式,为入园企业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服务体系,全程帮助企业和人才对接政策、资本、市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介绍,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自2015年4月投入运营以来,已有880余家企业在此落户,30余项先进技术成果,先后在保定市实现落地转化,包括易度科技血管机器人、诺未亚全能干细胞技术、中创燕园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等。
当前,保定市以全市科技创新现有空间布局为基础,以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畅通成果承接与产业化全链条为主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保定科创城”建设,力争将保定市打造成为京津冀创新要素汇聚的重要枢纽、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基地。
“通过持续集聚全国一流科研院所、央国企创新板块、创新平台、链主企业、医疗研究机构等核心创新主体,助力打造保定科创城创新关键引擎。”保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市创新集聚度和活跃度将实现大幅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集聚,与京津雄产业体系协同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30年,该市将培育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体系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构建起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