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这项曾经是贵族专属的运动,如今早已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作为一项融合了运动、文化与情感交流的综合性活动,马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随着暑假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青少年也将这项运动纳入到日常的业余爱好中,成为一项备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学会与马相处 增强孩子责任感
马术中心的学员在训练场上练习当日课程 李卓然摄
早上八点,在石家庄安娜贝拉竞技马术中心的训练场上,马术教练正带领着几名平均年龄在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进行着障碍训练,在这个6月太阳早已当头的夏日里,每一位学员都身着马术服,不惧酷暑,在教练的引导下认真做着动作,“注意保持重心,收腹,速度不要过快。”马术中心教练柴进在教学的时候不时地提醒着学员训练时的动作要领。即便如此,10岁的徐梓棠还是在跨越障碍栏的时候被马甩了下来,重重地摔在了场地上,“它今天的心情不是很好。”徐梓棠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他没有责怪马,而是走上前去安抚马匹,轻轻摩擦它额头中间的柔软部位。
马术中心学员徐梓棠 李卓然摄
“遇到被马甩下这种情况不要慌张,作为骑手,你要成为领导者,要保持自信,引领自己的马。”柴进在一旁一边纠正徐梓棠的姿势,一边进行着鼓励与指导。马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当天的训练成果,可以通过马的耳朵、头部姿态,以及眼睛的表现来判断马的心情,如果耳朵紧贴后颈,这通常意味着马感到愤怒,“实际上骑马也会慢慢培养出‘马感’,如果你和马朝夕相处,天长日久了自然也会对它的心情有感觉。”
训练结束后,徐梓棠带着他的马走进了马房,用刷子仔细地清洗着马的全身,为它梳理鬃毛和尾巴,这是每个学员训练结束后必须做的任务,通过对马的照顾,增加与马的亲密度,从而获得马的信任,在下一次训练中配合的更加默契。
温子傲和马术中心教练张盼盼 李卓然摄
8岁的温子傲每周六日都会来到马术中心进行训练,比起成为一名优秀的马术运动员,他的父母更希望可以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与责任心,这也是很多家长愿意让孩子接触马术这项运动的初衷。在马的面前要保持冷静和自信,不要胆怯或者害羞,孩子可以通过喂马、抚摸、解读身体语言来了解马的情绪,从而与马建立信任,这样做不仅可以与马更加亲近,还能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坚韧性,提高胆量,克服障碍,提升人的气质与自信。
“学习骑马一开始要找感觉,要摆正人与马的关系。”马术教练柴进介绍道,与马建立关系就像与人建立关系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建立爱的联系,在马术运动中,骑手要靠马去征服障碍,不是人与狗的主奴关系,而是像朋友、人与人之间的伴侣关系,这是一种无私,亲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互的信任,成为彼此的伙伴,做到“人马合一”,才能突破自我,完成一次次挑战。而把马当成工具甚至畜生的骑手,马是不愿意配合和给予回报,自然也不会有好的状态,比赛中更不会有好的成绩。
训练结束后学员为马洗澡 李卓然摄
将特长培养为专业 马术成为高校单招项目
国家一级马术运动员崔家溢 李卓然摄
在石家庄安娜贝拉竞技马术中心的荣誉展示墙上,摆放着各种比赛的荣誉奖杯和奖牌,在众多荣誉中,崔家溢名列其中,如今13岁的他已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国家一级马术运动员,在2022年河北省青少年马术锦标赛中更是获得盛装舞步初一级别个人赛冠军,帮助石家庄队夺得团体赛冠军,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与天赋外,同样离不开教练的专业指导。今年7月,石家庄将举办河北青少年马术冠军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崔家溢和徐梓棠也将代表石家庄参加盛装舞步赛,障碍赛两项赛事,争取拿到最佳成绩,实现自我的突破。
马术中心的学员做日常训练 李卓然摄
据马术中心负责人卢燕南介绍,马术运动可从3岁起培养兴趣,6至10岁可进行基础训练并参与低级别赛事,10岁以上则具备角逐省级锦标赛能力,马术训练能有效提升青少年身体平衡协调能力,赛事参与过程更可锤炼心理抗压能力,对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多重裨益。
近年来,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扶持马术教育,不少大学专门开设了马术单招项目,目前已被超过100所高校纳入招生计划,给有马术特长的学生提供升学的机会,根据《2024年高校保送录取优秀运动员》竞赛项目及赛事名录所示,优秀的马术骑手将有机会被高校保送录取,通过赛事成绩或运动员等级认证给予高考加分优惠,同时提供特定院校的单招机会,获得“马术项目大师”称号者还有机会被推荐至985、211高校,显示出高校对马术学科的日益重视。
如今将马术体育特长纳入高中招生项目对马术运动发展意义重大,这有助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高中阶段选拔和培养马术人才,为后续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培养出兼具文化素养和马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马术运动正逐渐突破传统的认知,成为跨越年龄层的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职场人,将马术训练纳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开辟出一方与自然对话、释放压力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