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们乡(镇)新名片”!从即日起,中共肃宁县委宣传部、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凤凰网河北联合推出“肃有美名·晒晒我们乡(镇)新名片”系列图集。聚焦肃宁县各乡镇闪亮“名片”,了解家乡、推介家乡,让更多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从肃宁大地走来的厚重历史、重要产业,以及绽放的笑脸、美好的画卷。今天我们走进的,是肃宁县窝北镇。
肃宁县窝北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石家庄地理位置中心地带,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角中心”。京雄商高铁、曲港高速在窝北镇境内交叉而过,均在窝北镇设站设口,形成铁路、高速交通枢纽“黄金十字”,京雄商高铁建成通车后,到北京只需38分钟,纳入环首都“半小时经济圈”。
窝北镇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因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垣城遗址而闻名。武垣城始建于战国,兴盛于两汉,废弃于隋唐。现存汉代夯土城垣与墓葬群,诉说着燕赵两千余载的文明脉络。
武垣城遗址。王韬 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垣城遗址。刘文杰 摄
屹立于窝北镇的武垣城遗址,历经两千余年沧桑。王韬 摄
沧桑武垣城遗址。吕国良 摄
武垣城遗址附近油菜花田吸引游人打卡。傅新春 摄
被油菜包围的武垣城遗址。吕国良 摄
天地苍茫,油菜花香,远处的武垣城遗址带着历史的沧桑厚重,扑面而来。
武垣城遗址留下历史沧桑。这里也已经成为窝北镇“不走的名片”。除了这千年武垣城,在窝北镇,还有两张“飘香的名片”、一张“流动的名片”,既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把窝北的美名传到了四面八方。这三张“名片”是什么呢?
非遗美食——窝北香肠、特色蔬菜——黑宝圆茄,窝北镇盛产的这两张“飘香的名片”,让千年古城在烟火气中,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窝北香肠。刘文杰 摄
工人在生产窝北香肠。刘文杰 摄
窝北香肠生产场景。李晓利 摄
窝北香肠生产场景。郭艳茹 摄
位于武垣食品工业园区的肃宁县运昌肉食品加工厂,是窝北香肠的重点生产企业。运昌香肠以鲜猪肉、红薯淀粉为基,配以11味中药秘方,经绞馅、灌肠、熏烤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该企业曾代表肃宁县特产参加沧州市首届旅发大会,在2017年获得沧州“首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2022年,“窝北香肠”获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窝北镇特色蔬菜——圆茄。刘文杰 摄
圆茄种植管护。吕国良 摄
蔬菜基地一片繁忙景象。袁秋良 摄
一车车圆茄从这里“出发”。郭艳茹 摄
细心包装。李强 摄
窝北圆茄外运。吕国良 摄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依托日光温室与春秋大棚,孕育出果型浑圆、紫黑发亮的优质圆茄——"京茄黑宝"。2016年,肃宁被授予"中国圆茄之乡"称号。如今1.5万亩种植基地年产圆茄3.5万吨,占据北京新发地市场70%的份额,消费旺季日供北京10万斤,成为新发地市场首个入选"美团优选"的圆茄单品。
在窝北镇,还有一张“流动的名片”不能不提,那就是“杂技”。2001年,肃宁县窝北镇大王庄村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村级“中国杂技之乡”。
肃宁杂技节目之一。郭艳茹 摄
肃宁杂技节目之二。郭艳茹 摄
万晟杂技团排练大厅里正在压腿的杂技学员。王韬 摄
排练场上洒下多少汗水,才能换来观众的掌声。吕国良 摄
每一次训练,都要全力付出。刘文杰 摄
把训练当成正式演出来对待。王韬 摄
空中节目扣人心弦。刘文杰 摄
日常排练同样要用心对待。刘文杰 摄
每个节目都凝结了编排与演出人员的心血。吕国良 摄
口技“绝活儿”。袁秋良 摄
大王庄村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杂技团体多达15个,先后已培养出杂技艺人1000余名,名声享誉海内外,演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肃宁杂技走进校园(资料图片)。刘巨雷 摄
杂技进校园,培植传承厚土(资料图片)。刘巨雷 摄
伴随着这些杂技演出团体的脚步,窝北镇的这张“名片”也走到了五湖四海。(通讯员 韩梦菊、杨亮、刘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