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制造“共享车间”

秦皇岛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制造“共享车间”

原标题:秦皇岛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制造“共享车间”

智能制造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5月12日拍摄的秦皇岛米科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张辉摄

5月12日,在秦皇岛尼德三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展示以3D打印方式生产出来的工艺品。 本报记者张辉摄

本报记者 张 辉

5月初,秦皇岛米科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科隆”)接到一个制造业企业订单。该企业生产的一款铁路道岔,对相接面的精度和位置要求严格,常规生产方式难以完成,于是向米科隆的“共享车间”提出需求。米科隆随后组织技术人员确定工艺方案,改变传统加工方式,利用数控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一次性完成加工。

以往,有些企业遇到需要加工某种零件却缺乏大型设备、精密件加工满足不了精度要求的情况,传统做法是外包或花高价聘请技术人员。自去年开始,秦皇岛市智能制造企业有了“共享车间”,从设备、人才、技术等多领域开展优势资源整合,推动秦皇岛市智能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

“共享车间”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5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秦皇岛米科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车间门口立着“共享车间”宣传牌。

据该公司总经理吕坤峰介绍,米科隆主要专注于精密加工,现有集成加工中心100台以及数控车床、立式铣床、平面磨床、钻床、线切割等精密加工设备,拥有1支经过严格技术培训的高水准技工队伍。

2024年,该公司建立精密共享加工车间,并成为5个集中共享制造厂区之一,主攻大型部件精密加工。

“共享车间”如何运行?如何实现共享?

“共享车间”并非指某一个特定车间,吕坤峰介绍,其他制造企业有需要时,可实现“制造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全方位共享。

在米科隆的车间里,安装了10余台(套)大型设备,其中部分设备上贴有“共享”标志。

“除了线切割等设备,我们有两台数控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一台数控卧式镗铣床设备供其他企业共享使用。”吕坤峰说,这些设备的价格动辄数百万,很多企业无力购买。还有一些企业只是制造部分大型精密零件时会用到,因此不会购买。有需要时再去外面委托加工,有时甚至需要发往外地制作。

有了“共享车间”,这些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平台在本地找到这些不常见的设备,而且可以根据企业闲置时段预约使用,达到提高效率、节约时间、降低成本的效果。

“而且,成熟的技术人员不仅可为同行企业提供工艺方案,也能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吕坤峰说,自建立“共享车间”以来,已为50余家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在帮助其他企业降成本、提效率的同时,设备闲置率也大幅下降,附加值随之增加20%至30%。

校企联动实现行业技术创新

“智能制造企业‘共享车间’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模式,集合优质资源形成高端制造方式。”秦皇岛市智能制造企业联合会秘书长刘伟介绍。

作为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刘伟一直在秦皇岛市从事制造行业相关工作。10年前,从业者发现,行业的弊端之一就是同质化严重。各家企业使用的机械设备差不多,生产能力、制作水平相差无几,无力购买先进的大型设备,造成企业小而全与制造能力低下并存。

“一些实力强的企业斥巨资购买大型设备,但通常闲置率高。同时,行业内也缺乏能够完成高难度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刘伟说,意识到这些问题后,他们发起了资源整合与合作分工,这是“共享车间”的雏形。

2019年1月,秦皇岛市智能制造企业联合会成立。通过分工合作,已初步形成协同制造共享制造模式,并确定重型装备以秦皇岛渤潮重工为主、精密加工以米科隆为主、激光切割以众诚工贸为主、铆焊车间以鑫弘机械为主、模具车间以润泰机械为主的5个集中共享制造车间。目前,该联合会会员企业60余家,年营业额近10亿元。

“‘共享车间’更像是一块滋养智能制造行业的沃土,聚集高端设备与技术大咖,在解决各种痛点难点问题的同时,推动行业技术水平提高。”刘伟说。

与此同时,“共享车间”还为高校提供试验、中试与课题生产等服务,为其加工各种零配件与非标设备,并通过与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

目前,投资1亿元的秦皇岛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也在推进中,预计今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秦皇岛市10余家大型智能制造企业上下游企业将入驻,真正实现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3D扫描让新技术“大显神通”

5月12日16时许,秦皇岛尼德三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德三维”)总经理李敬龙和员工一起为零件做3D扫描。转盘上的零件慢慢转动,三维扫描设备蓝光光栅闪烁,旁边的电脑上,零件的样子逐步显现,同时出现的还有各种参数。

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三维数字化制造企业,通过整合各种智能制造工艺,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促进区域内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产品和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3D技术进行产品创新是现在很多企业的选择,但是大家对3D技术的掌握水平却参差不齐。”李敬龙介绍,作为秦皇岛市唯一一家3D打印全产业链运营商,在“共享车间”模式下,尼德三维立足生产实践需求,通过技术共享为逾200家企业提供研发与3D打印技术服务,为企业创新平均节约成本30%以上,并帮助企业显著提升创新能力。

3D技术在智慧制造领域发挥的作用不止于此。

“我们的产品是纯手工制作,过去产品精修阶段要耗费工人大量时间。”秦皇岛艺之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仲坤说。

作为一家工艺品生产企业,该公司成立初期面临诸多困难。正当企业迷茫之际,尼德三维“共享车间”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3D扫描解决产品精修阶段技术难题,缩短产品制作时间,提高成品率。

“‘共享车间’正是通过挖掘和整合优质资源,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从而增强智能制造领域内部实力,促进产学研互动和交流。”刘伟说,强强联合可推动秦皇岛市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发展,从而推动行业整体提升,进而带动秦皇岛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