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双刃剑”下的健康隐忧
河北
河北 > 生物医药 > 正文

药物“双刃剑”下的健康隐忧

原标题:药物“双刃剑”下的健康隐忧

■张誉艺

当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叠加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有哪些情况要特别注意?已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当出现身体急症时,能随意自行服药吗?

在现代医学发展史上,药物的出现犹如一把双刃剑。从1928年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里程碑时刻,到21世纪精准医疗时代的靶向药物,医学进步让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至少25年。

但别急着高兴,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正在敲响警钟——我国每年发生约250万例药物不良事件住院病例,更有19.2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这个数字不仅远超多数传染病的致死量,更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药源性疾病正成为现代社会的隐形健康杀手。

5月恰逢合理用药宣传月,在此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用药安全问题。从专业技术人员到普通民众,都需要认识到,合理用药不仅是个人的健康选择,更是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

药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

药源性疾病是指因药物使用不当或个体差异导致的疾病状态。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药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千差万别,轻则引发皮疹、头晕等轻微不适,重则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据测算,老年人患有多重疾病的比例为55%至98%,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综合征、老年问题者占总人数的80%。遗憾的是,老年人群合理用药意识淡薄,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60岁以上患者中,7%至9.8%的住院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这一比例在80岁以上高龄人群中攀升至15%,显示出明显的年龄相关性。

上海某三甲医院临床数据显示,近5%的急诊入院与药物不良反应直接相关,更令人可惜的是,73.7%的病例本可通过加强合理用药规避。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药源性疾病防控具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我国202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在各类药物中,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位列不良反应发生率前五位;从累及器官系统来看,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胃肠系统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最为常见;年龄分布方面,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高达33.4%,凸显老年人群的特殊脆弱性。

80%药源性急诊入院患者超过60岁

一名88岁老年男性患者,因咳嗽气促自行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后,逐渐出现头晕眼花、视物重影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时,血压已升至186/78毫米汞柱,被诊断为高血压急症、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这位患者本就有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等多种基础性疾病,若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可能带来多重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基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入住急诊科的临床研究数据,以下药物类别需要特别关注——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类药物占药源性急诊入院的20.7%,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

降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如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降压药物,用药不当可能引发严重低血压,尤其是老年患者。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主要不良反应如消化道溃疡。

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风险包括感染、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

从临床来看,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患者及特殊生理状态患者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需额外关注用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80%药源性急诊入院患者超过60岁,50%超过80岁,由于老年患者存在肝肾功能生理性减退、多病共存、多药联用等情况,更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发生药源性急诊入院的患者中66.7%同时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平均每日用药5种到8种,随着用药数量增加,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显著增加;特殊生理状态人群包括孕妇、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减慢、排泄减少等情况导致药物蓄积或毒性增强,从而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破除“久病成医”自行调药等常见误区

药品只有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正确合理使用,方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随意选用不仅对治疗无益,反而会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

绝大多数药源性疾病可以通过科学防控避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个人、医疗机构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对个人而言,尤其是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老年群体,要特别关注自己的用药情况。年轻子女可以帮助老人建立个人用药档案,慢性病患者应当详细记录近期服用的药物种类、用药频率、剂量和疗程等信息,就诊时主动向医生出示,这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用药情况,避免不合理用药。

患者在服用一些特殊药物时,要关注用药情况,根据药物特性采取针对性监测措施。例如,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要定期检查凝血功能;使用降糖药物需监测血糖变化;应用具有肝肾毒性的药物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

另外,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用药误区,要提高用药依从性,严格遵医嘱用药。目前,上海已有不少医院采取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建立用药警示机制,对潜在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等实时提醒,减少用药风险。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个人医学素养,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合理用药知识,破除久病成医自行调药、中药无毒等常见误区,特别要纠正对特效药、偏方、保健品的盲目迷信。

(作者为上海市东方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