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非遗馆里“看大戏”“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沧州:非遗馆里“看大戏”“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原标题:非遗馆里“看大戏”:“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图为5月9日“运河梨园夜·光影映万家”活动现场。李家伟摄

纵览新闻评论员 李一木

“有没有观众知道京杭大运河途经哪几个省、市?”

戏台下,一位参加研学的孩子举手站了起来,一边思考一边回答:“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太棒了!我们工作人员送上一份小礼物。相声有四门功课,是‘说学逗唱’,其实京剧同样也有四门基本功课,有人知道是哪四门么?”

“生旦净末……不对,是‘唱念做打’!”……

5月9日,外面下着雨,但在沧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运河梨园夜·光影映万家”京杭大运河沿线京剧电影巡游展映惠民公益活动还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加研学的孩子们。

非遗馆里“看大戏”,这只是沧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众多“请进来”的活动之一。如何让非遗馆,还有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其他众多的文化点位“活起来”?透过《四郞探母》余音绕梁的经典唱段,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活起来”需要“规定动作”有新意。就拿最常见的“节庆活动”来说,充分利用好、挖掘好,就是一道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元旦推出“灵蛇迎春·共贺新年”系列活动,春节推出“非遗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元宵节开展文化讲座、亲子宫灯手作、灯谜挑战及抖音直播,“三八”妇女节开展“巾帼心向党·光影映初心”主题活动,融合达·芬奇光影展与非遗技艺体验,面向女性党员及职工开展公益讲解并赠送纪念花礼……节庆活动看似“规定动作”,但同样可以挖掘内涵,创新形式,自然会赢得更多关注。

“活起来”需要“自选动作”广覆盖。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开展,把北京景泰蓝、杨柳青年画、河北内画、古彩戏法、古典舞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送进校园,切实激发青少年的非遗兴趣与文化认同;组织开展“小小讲解员”专题培训,为孩子们进行系统授课并选拔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进一步探索青少年参与式非遗传播新模式……在“请进来”的同时,这些“走出去”,也让非遗馆的“自选动作”有效提升了覆盖面。

“活”字上面做文章,还需要深挖潜力,打磨细节。比如非遗馆设置了南狮和北狮的狮头装置,方便游客拍照打卡;设置了中幡体验区,游客可以模仿“头顶中幡”;在沧州厅的大屏互动区域,游客可以跟着屏幕上的武术教练一起学习基本的武术动作,边看边练,边玩儿边学……除此之外,在现有木版年画、古彩戏法、古典舞展演等基础上,还逐步引入唢呐、二胡、武术等演艺形式,演出类型由单人表演向双人及多人联演升级,展演结构更具节奏感与沉浸感,推动“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活态传承全面落地。

“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据了解,今年“五一”假期,沧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28%。有越来越多来自北京、天津等外地的游客选择到这里“打卡”。

只有迈出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才会有将来的“千里之行”。盼望有更多的文化点位激发动能,盘活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让艺术走近群众,让文化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