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河北美术学院的劳模工坊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随着师生们与全国劳动模范的艺术创作之旅拉开帷幕,一堂将匠心精神融入艺术教育、别开生面的“劳模工坊里思政课”正式开讲。
工坊内,曾维林分享了自己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经历,并讲述了自己在雕塑领域深耕细作的成长历程。随后,曾维林与师生共同创作“女娲补天”主题雕塑作品。他手持刻刀,边示范传统泥塑技法,边将文化内涵娓娓道来:“女娲五色石凝结着古人对天文历法的深刻认知,太阴历与太阳历的智慧,正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精神的缩影。”他以雕塑创作喻人生追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巧者劳而智者忧”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当代艺术表达。“艺术创作既要扎根现实,又要心怀理想,如同先民创造历法般,用双手雕琢出时代精品。”
此次活动吸引了校领导、各单位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等百余人参与,大家共同聆听了这堂与众不同的思政课。“这种沉浸式学习太生动了!”2023级雕塑专业学生杨梦杰感叹,“看着曾老师用刻刀赋予泥土生命,我真切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力量。”参与活动的教师们也纷纷表示,将把这种“劳动教育+思政”的教育模式融入日常教学,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校党委书记裴红彬对曾维林获得殊荣表示祝贺。他指出,曾维林的成长,既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学校在教师培养上引培并举,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搭建老庄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多措并举助力人才成长。
“这堂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说教模式,让劳动精神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校长甄忠义介绍,此次活动通过劳模与师生共创雕塑作品的形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师生在指尖技艺中感悟劳动价值,在实践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
以泥土为纸,以匠心为笔。这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深度交流,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精神传承课。河北美术学院通过“劳模工坊”这一创新平台,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力量,让劳动精神在艺术教育的沃土上绽放新的光彩。(撰稿:李苑梦 摄像:赵泽成,张岂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