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劳动者是世界最美丽的人;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青年劳动者,则是时代洪流中最蓬勃的力量。当劳动节碰撞青年节,这些奋战在各行各业一线的青年劳动者们,如何用双手筑梦,以汗水浇灌未来?凤凰网河北频道特别策划《燃梦一线青春正Young》,让我们一起走进青年劳动者的缤纷世界,见证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壮美篇章。
在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01车间职工创新工作室,青年技工许志峰正带领QC攻关小组研究装盒机优化方案。在一次设备调试中,他敏锐发现,当包装不同高度药瓶时,现有装盒机会因高度适配问题导致故障率上升,既影响生产效率又造成包材浪费。这个发现点燃了许志峰的创新热情——他决心突破设备局限性,通过增加传感高度规范性检查,提升产品质量。这种对生产细节的观察和思考早已成为许志峰工作日常的一部分。
许志峰正在进行日常检修。摄/蔡柠
十五载光阴流转,电子手册替代了纸质工单,许志峰也从青涩学徒成长为首席操作工,但他工装口袋里那个磨边的笔记本始终装着未变的执着——密密麻麻的手写体,既记录着许志峰的蜕变轨迹,也镌刻着他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面对工业改革浪潮,这位80后工匠将“五四”精神熔铸成创新突破的密钥,用十五年如一日的躬身实践,在101车间书写着新时代基层工人的坚守答卷。
用创新劲风扬起人生之帆
2010年入职的许志峰最初面对进口装盒机时,复杂的操作界面和机械结构让他完全摸不着头脑。为了尽快掌握操作要领,这个倔强的青年开始与冰冷的钢铁较劲。车间老师傅们常常看见许志峰蹲守在设备旁,观察机械结构,记录设备的运行规律。
许志峰擅于钻研,勤于求教,这让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装盒机的操作流程,更将设备原理摸得透彻。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赵丽芳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潜能,鼓励许志峰:“小许,你是个好苗子,但咱们工人不仅要会操作,更要会创新。”
创新?工人还能搞创新?
在此之前,许志峰觉得,成为一名优秀的车间工人,就是要“把活干好、不出差错”,从未想过工人还能搞创新。此后,当他独自在车间调试设备时,赵师傅的话总在耳边回响。渐渐地,许志峰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那些重复了千百遍的操作流程——为什么这个参数不能优化?那个设备结构能否改进?他不再满足于机械地完成生产任务,而是带着思考工作,将一个个改进设想记在了他的笔记本上。
许志峰介绍他的创新成果。摄/蔡柠
站在德国BOSCH装盒机前,许志峰眉头紧锁。这台价值不菲的“伙伴”每分钟能完成300支药品的包装,却在倒瓶环节频频“发脾气”——药瓶摆放的位置和角度稍有偏差,倒瓶时就会触发警报,影响着药品的生产效率。
“当时的每声报警都让我胆战心惊。”许志峰回忆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同事们录制了大量的设备运作视频,反复进行录像慢动作回放分析问题。经过多次攻关,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通过改造设备的斜坡结构来调整药瓶的倾倒状态,有效提高机器生产效率。这项改造不仅摘得全国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成果一等奖,更让许志峰坚信: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璀璨明珠,而是扎根车间的破土新芽。
从“干好活”到“创新干”,许志峰找到了基层工人新的价值坐标。从改造捆扎机,降低POE膜的消耗率,到优化包装流程,提高包装效率的问题,他的创新足迹遍布车间多个环节。他参与研制的一套全自动翻盒理盒装置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被评为全国质量技术与创新发表赛专业级成果、河北省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该项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万元。
让匠心火种点亮青春方阵
从学徒到师父,许志峰深知一个好师父对徒弟成长的重要性。他从不保留自己的技术心得,总是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但他更注重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徒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许志峰说:“我希望徒弟们不是简单地复制我的路,而是能站在我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
许志峰正在给同事讲解设备运作原理。摄/蔡柠
在带教路奕帆的过程中,他发现路奕帆在质量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小路的眼睛特别毒,能发现很多我们忽略的质量细节。”于是,在一些课题攻关过程中,许志峰特意叫上路奕帆,让他负责质量监控环节。在改造装盒机的过程中,正是路奕帆发现的一个细微设置偏差,帮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许志峰常对青年工友们说:“公司给我们搭好了舞台,就是要让每个螺丝钉都能发光。”这位从操作工成长起来的创新能手,用身体力行带动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技改攻关,将“异想天开”化作“创新成果”。
如今在华民公司,像许志峰一样的青年们正立足岗位,勇于创新实践,让五四精神在机器轰鸣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当问及下一个十年规划,许志峰笑着说:“创新永远在路上,而我的答案,永远写在生产线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