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衡水“赏花经济”激活文旅新动能
一城花事 全域芬芳
4月6日,在深州市蜜桃观光园,来自当地及周边县(市、区)的跑步爱好者在跑步。
3月22日,一趟列车从枣强县东李纸坊村千亩杏花旁驶过。
3月30日,游客在衡水湖樱花岛游玩。
本报记者 邢 云 孟宪峰
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春日乡野的烟火气与自然之美总能吸引人。
这个春天,衡水大地由“花”引发了文旅热潮。当春风拂过衡水湖樱花岛,数千株早樱沿湖堤铺展开粉白画卷时,这座城市以花为笔,在广袤乡野间勾勒出“赏花经济”的立体轮廓——从单一的花田观光,到“赏花+非遗”“赏花+产业”的深度融合。衡水正以“一朵花”为支点,撬动起文旅、农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杠杆,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花田“长出”新场景
从观光打卡到沉浸体验
“看!青螺壳里的樱花倒影会发光!”4月上旬的衡水湖樱花岛,非遗螺钿镶嵌工坊里传来孩子们兴奋的喊叫声。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孩子们用碎螺片拼贴出樱花图案,传统工艺在樱花映衬下展现魅力。这片占地200亩的樱花秘境,今年迎来全面升级:衡湖湾码头新增水上花船巡游,闾里古镇推出“汉服樱花祭”,鸭鸭乐园开设亲子植物拓印课堂,形成“一环多点”的沉浸式体验格局。
今年截至4月20日,衡水湖旅游景区接待京津冀鲁豫游客2.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接待外地团队211个,增幅达50%;车船票收入、湖畔民宿预订量、市集摊位销售额同步提升30%。“我们把樱花从‘背景板’变成‘体验核’,让游客既能‘打卡拍照’,也能‘动手创作’。”景区运营负责人介绍,非遗工坊、露营基地、夜间光影秀等业态,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5小时。
深州市蜜桃观光园里,3万亩桃花与新落成的“人面桃花”雕塑相映成趣。4月6日,“桃林健康跑”吸引千名跑者穿越花海,传统形意拳表演在古桃树下展开,健身热潮与农耕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在阜城刘老人村,5000株百年梨树迎来花期,梨农们向游客讲述老梨树的故事。
安平县杨屯村的万亩油菜田,则呈现出现代农业的活力。高架栈道穿越金色花田,智能温室里的无土栽培蔬菜与科普研学基地形成“油菜+”模式。游客既能体验古法榨油,又能在“油菜宴”上品尝清炒花瓣、菜籽油煎饼。“油菜花赏花活动期间,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2万人次,文创雪糕卖出1680支。”村党支部书记刘影介绍,周末的帐篷区就像“花海中的彩色积木”,年轻人带着老人孩子来,一待就是一整天。
京杭大运河畔的故城武官寨,桃花与非遗擦出火花。运河架鼓表演震撼开场。游客围在皮毛工艺工坊前,看匠人用传统技法鞣制羊皮。羊脂皂制作区前排起长队,孩子们好奇地观看橄榄油与鲜花汁发生奇妙化学反应。
“我们把运河文化‘种’进花田,让赏花变成可触摸的文化之旅。”活动策划人介绍,非遗体验区日均接待体验者超800人次,不少游客带着亲手制作的烙画葫芦、古法皂满意而归。
从最初的深州桃花“一枝独秀”,到如今8个县(市、区)“百花齐放”,衡水的赏花经济已形成“春赏樱桃梨、夏观荷葵麦、秋品菊桂枣、冬探梅竹松”的格局。通过“节庆IP+研学教育+文创开发”的组合拳,各地正将短暂的花期,转化为“多看点、多体验、多消费”的乡村旅游新场景。
花香浸润产业链
从田间花海到产业蓝海
在衡水,各地正以花为媒,深耕特色农业产业,从油菜、玫瑰到蜜桃的“花样”开发,让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价值持续攀升。
在安平县杨屯村的油脂加工厂,冷榨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我们的菜籽油采用60℃低温压榨技术,能保留90%的营养成分。” 刘影拿起一瓶金黄透亮的油品介绍,除了传统菜籽油,这里还开发出油菜花蜜、脱水菜苗等12类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20多个城市。2024年,安平县油菜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超亿元,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500万元。
阜城县的玫瑰产业则向高端化迈进。阜云农生态玫瑰园的深加工车间里,蒸馏设备散发着馥郁香气。“我们的玫瑰精油每毫升售价200元,面膜年销量42万片。”阜云农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军展示着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他们已开发出8款化妆品和10余款代用茶、玫瑰酱产品,注册了“阜云农”和“遇芳”商标,产品远销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等地。
武邑县的“红梨花开”文化活动,则展现出“花海招商”的独特魅力。4月15日的开幕式现场,除了红梨采摘、民俗表演,最引人注目的是红梨产业成果展:从矮化密植技术到富氢水加工设备,从冻干梨片到梨花香薰,12个产业链集中亮相。当天签约的8个项目,涵盖原酒酿造、智慧云仓等领域,总投资达12.77亿元。“我们把花田变成‘会客厅’,让客商在赏花中了解产业实力。”武邑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以花为媒的招商模式,正吸引更多资本投向乡村全面振兴产业。
目前,衡水已开发花卉衍生产品超50种,初步形成“一花一产业”的特色格局。从深州蜜桃的果脯加工,到阜城玫瑰的芳香产业,再到安平油菜的油脂经济,花香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红利。
花事谱就四季歌
从一季绚烂到全年芬芳
赏花季,花海如潮、游人如织。然而花期过后,不少赏花地便陷入了“人去楼空”的境地。如何让“赏花经济”从一季绚烂变为四季芬芳?
面对“花期过后如何留客”的难题,衡水给出“四季花事+全时体验”的解题思路。衡水市文旅局推出的“春赏樱、夏观荷、秋品菊、冬探梅”四条主题线路,深受欢迎。在衡水湖,夏季观荷推出“夜划木船摘莲蓬”,秋季的菊花展设置“非遗扎染课堂”,冬季的梅花雅集举办“古画中的草木之美”讲座,让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体验标签。
深州蜜桃观光园则探索“花果经济”的延续性。春季赏花、夏季摘杏、秋季采桃、冬季品酿,四季不断档的体验项目,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阜城刘老人村在梨花期后推出“梨膏制作体验季”,游客可参与从采摘、熬制到灌装的全过程,极大提高了刘老人村鸭梨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文旅融合成为破题关键。全市建成51家非遗工坊,在衡水湖、闾里古镇等景区设立常态化展演点,让游客在赏花之余,能体验剪纸、面塑、骨雕等传统技艺。该市已有两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9家民宿被纳入省级培育名单。“赏花+非遗”“赏花+民宿”的组合,使过夜游客明显增多。
“我们正在构建‘花开四季、客来全年’的产业生态。”衡水市文旅局局长刘叶介绍,通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配套,推出“花期乡遇”“活力乡见”等主题产品,衡水的赏花经济正从“流量型”向“留量型”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1个、乡村旅游景区12家。
从春日花海到四季产业,从观光经济到全链融合,衡水的“赏花经济”正在完成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的蜕变。当非遗技艺在花田中展示,当特色产业在花香中成长,当乡村图景在花事里更新,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不仅是四季不败的繁花,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希望。
盛开的花,是撬动发展的支点。在衡水,“赏花经济”早已超越花开花落的自然周期。该市将继续在“花”外下功夫,让赏花游从重外表转到重内涵,研发更有参与感的农村旅游产品,用花“穿针引线”,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