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携“见微”系列作品做客石家庄新汇文·文化创意体验中心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马伯庸携“见微”系列作品做客石家庄新汇文·文化创意体验中心

4月24日,著名作家马伯庸携“见微”系列作品《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做客石家庄新汇文·文化创意体验中心,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自解答读者提问,畅聊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感悟。

马伯庸现场回答观众问题

马伯庸现场回答观众问题

活动现场,有读者就马伯庸的著作《食南之徒》进行了相关提问,马伯庸表示,此次来到石家庄,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书中的南越王赵佗正是河北真定人(正定),此前,马伯庸也来到过正定,感受到古城厚重的历史与沧桑。

“我认为历史应该有一种当下感和现场感,读者在读完书后走到现实中去也依然能感受到人物的存在。”在创作《食南之徒》时,马伯庸给自己提了两个要求,书里的食物要符合当时历史的自然条件,也要在现代能找到,比如烧烤、烧仙草,以至于有读者在读小说时被书中的美食所吸引,跟着书里的食谱点美食,读完后胖了十几斤。

有读者提问,如何创作出风格多变的小说,灵感来自哪里?马伯庸坦言,灵感不是来源于想象力,而是恰恰对于生活的观察,马伯庸对地名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尤其对“奇怪”的地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曾路过衡水时发现了一个名为“护驾迟镇”的地名,马伯庸表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恰恰这些地名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段历史和故事,这些宝贵的文化正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马伯庸十分擅长“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作为一个曾在职场上打拼过十年的“社畜”,马伯庸非常理解当下打工人的心态,“当看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时我脑子就在想运输荔枝的预算是多少?需要涉及到多少个部门?都是上班族想的问题。” 《长安的荔枝》正是基于这个想法创造出的作品,通过虚构的小吏李善德完成从岭南到长安的鲜荔枝转运任务,展开对盛唐官僚体系与小人物命运的深刻刻画。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长安的荔枝》在今年将推出两部影视化作品,其中电视剧版由马伯庸担任故事顾问,电影版中马伯庸也将客串一个小角色,这两部承载着盛唐风韵与奇幻叙事的作品,将为读者和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