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可降解固废治理新路径

河北定州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可降解固废治理新路径

原标题:定州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可降解固废治理新路径

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4月15日,小洼里村外的农家肥堆肥场,村民在进行翻堆作业。

4月15日,小洼里村外的农家肥堆肥场,村民在进行翻堆作业。

4月15日,北角羊村村民手提分类垃圾桶去倒垃圾。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林凤斌摄

4月15日,北角羊村村民手提分类垃圾桶去倒垃圾。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林凤斌摄

林凤斌 谷晓丹

生活垃圾太多造成清运负担,收获季节大量尾菜叶无法处置,生活粪污收集处理成本较高……可降解固废处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一大难点。定州市聚焦“垃圾、污水、厕所”,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以杨家庄乡为试点,以零污染村庄创建为抓手,将厨余垃圾、尾菜叶、厕所粪污收集起来进行发酵堆肥,用于农产品有机种植,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垃圾分类,开展零污染村庄创建

4月15日,在北角羊村,笔者发现村里村外都没有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在各个垃圾存放点,垃圾桶有绿、黑两种颜色。前来丢垃圾的村民也会将垃圾分类投入颜色对应的大垃圾桶。

“绿色垃圾桶装的是剩饭、菜叶等易腐垃圾,黑色垃圾桶装的是玻璃、陶瓷等其他垃圾。村民在家里已将垃圾进行分类。”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洁说,“去年开始,我们村在全乡率先创建零污染村庄,生活垃圾分类便是其中的举措之一。”

刘洁介绍,村里生活垃圾虽说早已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但由于村里垃圾量大,垃圾桶倒满后,村民只能把垃圾倾倒在周围地上,形成垃圾堆。天气热起来后,垃圾点的气味非常难闻,周边村民意见很大。桶里的垃圾市里统一转运处理,剩余的则由村里负责,运到乡里转运站。据统计,该村每天自己转运的垃圾平均达12立方米。

开始创建零污染村庄后,北角羊村着眼于垃圾减量化,进行分类处置。该村动员村民,设立废品收购点,对纸箱、啤酒瓶、塑料、泡沫板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同时,将垃圾桶分为两类,绿色垃圾桶里的易腐垃圾作为资源,由有机肥生产企业清运;黑色垃圾桶里的其他垃圾则由市里集中转运。该村为每户村民分发绿、黑两色手提垃圾桶,以便村民在家里提前把垃圾分好类。

“现在有了手提垃圾桶,垃圾分类装,分类投放,一点儿也不费事,还不用担心袋子破了造成遗洒。”该村村民刘红伟说。

“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刘洁说,村里印发明白纸,村干部入户对垃圾分类进行广泛宣传,并将村民执行情况作为积分超市考核内容。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网格化管理,在全村按网格设立12个垃圾点,网格员担任村民垃圾分类监督员和责任人。

据介绍,北角羊村实行垃圾分类后,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回收,让该村生活垃圾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垃圾点再也没有出现垃圾积存现象。目前,杨家庄乡正在向全乡推广北角羊村的做法,开展零污染村庄创建。

变废为宝,肥了土壤美了环境

4月16日,走进大涨村蒜黄生产基地,900多座蒜黄大棚整齐排列、井然有序。“我们村是定州的蒜黄种植专业村,全村560余户村民中有一半以上家庭都在从事蒜黄种植,高峰期全村每天收割运输蒜黄上百吨。”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红立说。

蔬菜收获时往往产生大量菜叶和菜根。然而,大涨村蒜黄生产基地的棚前棚后及路边却没有任何尾菜。尾菜都去哪儿了?笔者在小洼里村外的一个农家肥堆肥场找到了答案。

在该堆肥场,300多米长的堆肥条垛共有4条,一台大型翻堆机在翻倒条垛里的发酵物。“发酵所需的尾菜、秸秆、粪污等原料全都来自周边村庄。”定州市鑫久农业机械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司占欣说,该公司在杨家庄乡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底肥用的全都是这里生产的农家肥。

“最开始是为了治理村里蒜根污染环境问题。”司占欣说,大涨村每年产生蒜根等尾菜高达3500吨。这些尾菜含水量高,不易处理,被村民顺手扔在路边,影响交通和环境,气味还非常刺鼻,该村对此非常头疼。2019年,作为大涨村村民,司占欣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下,建立了堆肥场。该村在蒜黄生产基地设置尾菜堆放点,每天产生的尾菜,堆肥场当天全部运走。

目前,司占欣的堆肥场年产农家肥2000多吨,杨家庄乡蔬菜种植面积高达1.4万亩,所产生的尾菜全被“消化”。

“使用这种农家肥,1000亩玉米1年能多收入40万元。”司占欣说,生产农家肥所需的人工、土地、运费和加工等成本总计约每吨210元。种植玉米使用农家肥的成本和使用化肥的成本大抵相当,但使用农家肥种植生产出的玉米价格高出市场平均价20%,每亩能多卖400多元。

据定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环境科科长王彦平介绍,去年以来,定州市发动种粮大户,又在大鹿庄乡、明月店镇等乡镇相继设立农家肥堆肥场,使全市农家肥堆肥场数量达到19个,年处理尾菜、秸秆、厨余垃圾、粪污等3万多吨。

就地就近,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在北角羊村的每个农家院里,都有一个圆形的盖子。“这盖子下,就是粪污收集池。冲厕后,粪污会进入收集池。村民只需一个电话,附近的大洼里粪污处理站便把吸污车开到家,把收集池清理干净。一般1年清理1次就够了,1次只需10元上门费。”刘洁说。

厕所粪污治理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关键。定州市在粪污无害化处理基础上,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该市着眼于解决农村厕所粪污收集、储存、运输及利用问题,按照因地制宜、政府主导的原则,已在全市建立57座粪污处理站,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其中,杨家庄乡设立大洼里、吴羊平、大羊平等3个粪污处理站。

在大洼里粪污处理站,除了地面上多了几个排气管和粪污入口、出口外,和普通的草地并无二致。“我们站负责周边8个村的厕所粪污收集。下面的大三格式储存罐容积达200立方米,平均每个月清理两次,总计约360立方米。”该站站长张浩辉说。

这么多粪污清理出来后如何处理?王彦平说,由于距离远、分布分散,通过修建排污管道,将农村厕所粪污输送到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并不现实。所以,过去由第三方公司将收集的粪污运往城区污水处理厂,现在则就近运往堆肥场用于堆肥。

“粪污处理站的粪污都经过厌氧发酵,是非常好的堆肥原料。”司占欣说,杨家庄乡的3个粪污处理站每月能清理出1000多立方米的粪污,但仍不能满足堆肥场需求,还需要从周边乡镇粪污处理站调运一部分。

据统计,定州市每年产生的农村厕所粪污高达22万吨,不算污水处理厂处理费用,以前仅清理转运费用就达2700多万元。现在实现了粪污就近资源化利用,打通农村“厕所革命”的“最后一公里”,全市每年仅转运费用就节省1100多万元,不但保护环境,还有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