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安国推进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药都焕新 祁药生香
4月17日,在安国市药都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工作人员在加工大蜜丸。 宁浩洁摄
近日,在安国市现代中药农业园区育苗温室内,工作人员在进行育苗作业。 安国市委宣传部供图
徐 华 贾宗霖
“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春光正好,在安国市现代中药种业基地,技术人员在对祁菊花、祁山药等中药材进行脱毒组培、提纯复壮;在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药都制药、百消丹等龙头企业在抓紧研发新产品;在安国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游客观药花、吃药膳、看中医……
近年来,安国市推进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形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制药、保健品、文化旅游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全产业生态链,推动安国从“药材之都”向“健康之都”转变。
2024年,该集群实现营业收入897.56亿元,其中全国中药材市场70%的半夏、60%的北沙参、25%的黄芪均产自安国,中药饮片产量占全省总量70%以上;该集群拥有河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3家。
标准引领
——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稳定、有效、可控
4月16日11时许,在安国市现代中药农业园区育苗温室内,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育苗盘上,威灵仙等中药材的幼苗舒展着叶片,长势喜人。育苗盘上方的智能监测显示屏上,显示着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实时监测信息。
“这里的恒温恒湿控制系统24小时运行,保障室内环境始终处于适合幼苗生长的良好状态。智能监测系统不仅能感知土壤温湿度变化,还能监测土壤里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参数变化,可随时通过水肥一体机为幼苗输送‘营养餐’。”育苗温室的工作人员白中印向笔者介绍。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医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规范化种植是培育道地药材的关键。近年来,安国市依托现代中药农业园区,大力实施“1+10+100”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从源头提升中药材质量。
为此,该市打造1万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0万亩以“八大祁药”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县(市、区)及太行山、燕山山脉近100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使中药材种植实现品种纯正、基原正确、生产规范、品质优良。
目前,该市中药材常规种植品种逾40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生产中药材近6.8万吨;中药材种子种苗全部实现标准化、无农残培植,以“八大祁药”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良种覆盖率95%以上、种植标准化率85%以上;祁紫菀、祁菊花、祁山药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相关企业参与国家新版GAP标准修订,实现以安国标准对标中国标准、以“祁药”品牌引领行业品质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安国市持续强化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助力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和可追溯化发展,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稳定、有效、可控。该市先后被评为“科技部中药材GAP研究基地”“全国中药材示范基地”和“中国药材之乡”。
在距离安国现代中药农业园区10公里外的安国数字中药都,交易大厅内的显示大屏实时滚动播放着安国及全国各地中药材市场的行情信息,品名、规格、产地等一目了然。
据安国数字中药都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依托数字中药都平台,创新中药材电子交易、第三方检测和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三网合一”新模式,加大销售环节标准化、数字化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搭建安国数字中药都数字本草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初加工、仓储物流、饮片炮制、医院药店到终端使用全链条信息可追溯,实现中药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
目前,位于数字中药都二楼的河北省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已拥有11万余批次中药材质量检测数据,未来这些中药材检测数据将为中药创新研发提供支持,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赋能
——引导企业规模化、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近日,在金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木集团”)功能性食品生产车间,黄芪、石斛、西洋参等经过浸提、过滤、浓缩、调配等工序后,成为一瓶瓶适合亚健康人群饮用的植物饮料。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功能性饮料,里面的黄芪等中药材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去年8月,这款产品一上市就成为热销品,仅3个月销售收入就达300多万元。”金木集团行政项目总监肖敏说。
据了解,该公司在研发这款产品的过程中,还建立了黄芪甲苷含量检测方法学以及功效评价技术路线,完善了药膳营养餐稳定性及生产工艺研究,这些成果有助于安国市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生力军。安国市坚持分类引导、梯度培育、差异化扶持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努力培育“领跑者”企业,推动现代化中医药产业集群提质增效。目前,该市已成功培育金木集团、药都制药、橘井药业等7家省级“领跑者”企业,他们通过技术输出、订单共享和产业整合,带动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激活中医药产业生产力。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该市鼓励引导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该市组建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京津冀中医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合作组分中药、中药质量研究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打造中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目前,该市拥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以上创业服务机构7家。
积极构建以“产业建研究院,行业建联盟,企业建中心”为核心的创新技术体系。目前,该市30余家企业围绕道地药材种植技术研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领域,同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同时,该市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市科技特派员针对“八大祁药”种业瓶颈,收集种质资源并进行筛选和创新,研发新品种选育技术;制定祁菊、紫菀、山药芦头等中药材种苗质量标准;围绕中药材组培快繁技术,积极与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植物组培脱毒快繁技术分会开展交流学习,助力集群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下,安国中医药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推出止嗽立效片、芪黄颗粒、泻白糖浆、附桂骨痛片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方大药和拳头产品,中医药企业由传统化、单一化向规模化、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
延伸链条
——培育药膳养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业态
“陈皮酸梅汤,开胃清爽;小吊梨汤,清肺解燥;五指毛桃祛湿茶,消肿、祛湿……根据体质选择中药饮品对身体有不同的补益作用。”4月16日,在安国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一家中药养生饮门店,工作人员向顾客介绍中药饮时说。
近年来,安国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药都文化为基底,以中医药为特色,发展药膳养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业态,提高中医药产业附加值,以健康理念赋能美好生活。
大力推进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打造“安国药膳”区域公用品牌。该市加快建设大健康创新港和健康食品产业园,努力打造“百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培育76家“药食同源”食品企业,主要生产代用茶、固体饮料、方便食品、压片糖果等300余种产品,年产值达6.8亿元;研发出即食燕窝、酒黄精、阿胶珠、当归羊肉、枸杞原浆等400多种健康食品。
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安国市依托数字中药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现代中药农业园区等中医药资源,推出涵盖中医药研学、文化、传承、膳食、康养等五大领域的中医药特色文化体验游,让游客“街头买药品汤养生,馆里寻脉研史游学,田间采药观花怡情”,推动安国市实现从“中药材集散地”向“中医药文化精神高地”跨越。2024年,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安国市药王庙历史文化街区(御康街)开街,吸引更多人走进安国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该市与扁鹊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建设数字中医馆试点、互联网中医院、中药饮片共享配送中心等合作意向,成功申报建设全省共享智慧中药房试点。目前,该市有中医诊所71家、国医堂13个、中医阁15个,让中医药服务更加优质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