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出校门时那位年轻的“韩大夫”,到现在的“韩主任”;从刚开始接诊时家长们带孩子来看病的时候都是说“让伯伯给看看”,再到如今家长们对怀抱里的孩子说“不哭不哭,让爷爷看看”……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称谓变换里,韩树生30余年的职业生涯就一下子过去了。
韩树生,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儿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从踏上自己职业生涯的那天起,就一直坚守在儿科的岗位上。30余年时光,见证了他的付出与努力、拼搏与坚守。直到现在,他仍旧在全力以赴,只为给孩子们搭起守护生命健康的“绿荫”。
“儿科大夫”,一干就是30多年
1994年,大学毕业的韩树生分到了沧州的一家县医院。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靠着上学改变命运的他来说,终于成为了一名医生。
从上班第一天起,韩树生被来到了儿科,成为一名儿科大夫。
对于儿科,韩树生此前没有太多的感受。在校园里的时候,也听说过儿科医生不好当,其实“不好当”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孩子小,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准确地描述病情和感受,同样因为孩子小,做各项检查的时候也很难配合,而且病情发展非常快。当然,除此之外,也有不能回避的社会原因,那就是一个孩子往往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孩子一病,全家人都十分焦虑、紧张,这也给负责诊疗的儿科医生难免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压力。
但对韩树生来说,平静的外表下却有着一股韧劲:不管哪个岗位都会有相对应的困难,有不可避免的挑战,不管到了什么岗位上,自己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干!
年轻的“韩大夫”就这样走上了儿科岗位,从那时起到现在,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0余年。
用不断的学习夯实“每一步”
真正面对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的时候,韩树生激发出了强大的能量。除了要把大学时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他还和身边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学,和专业书籍学。为了抢救一个重症的孩子,没黑没白守在病床边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医疗设备和医疗条件根本没法儿和现在比,韩树生就自己动手用塑料瓶、管子、鼻塞制作“简易呼吸器”。
新生儿疾病、肺炎、心衰……韩树生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所面对的沉重压力。他说,那时总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似乎有着一股力量在不断催促他“快学点儿”“多学点儿”“再学点儿”……身在县城,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视野,他订阅了专业杂志,只要有机会出差到外地,他肯定要想办法到当地能找到专业书籍的书店里转转……更让他受益良多的,是他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为期一年的进修。这些都让他不停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看到外面越来越大的世界,他用不断的学习夯实着自己的“每一步”。
走进“沧州妇幼”,踏上职业生涯新征程
2004年,在县城工作了10年以后,韩树生来到沧州市妇幼保健院,成为沧州妇幼儿科主任。
应该说,这10里时间里,韩树生付出的努力也不断结出着硕果。无论是他诊疗的一例例典型病例,还是他发表在全国知名专业杂志上的论文,都让他在业内获得了同道们的尊重。而当时沧州妇幼儿科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考验,需要注入新力量,激发新作为。在这种种因素的作用下,韩树生得以成为一名“妇幼人”。
还是凭着当年的那份韧劲,韩树生很快投入工作,并拿出了从服务上和从技术上两个方面“突围”的方案。他说,最让他难忘的,还是那时整个团队激发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大家拧成一股绳,有了危重症,就吃住在医院里。科里不断派出人员外出培训、学习,不断引进肺功能检测、雾化治疗、儿童康复等新技术、新项目。
2009年,沧州市妇幼保健院从当时的老院区搬到了现在的新院区,韩树生说,儿科的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无论是病区规模还是新设备,都有了质的飞跃。也就在那时,儿科建起了重症监护病房,还成为了手足口病重症救治点。
这几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沧州市妇幼保健院也接连对接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让来自北京、天津的“大专家”来到了沧州人的“家门口”。尤其是与天津市儿童医院结成深度合作,天津专家常驻沧州妇幼,两家医院实现全面对接。这些也都让韩树生感受颇深,他说,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由他来的时候单独的一个科室,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学科群,涵盖了儿内、儿童康复、儿童保健等多项内容,这也意味着沧州妇幼在儿科方面,给沧州市民提供的医疗服务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但是,通过与外地大医院深入的合作、对接,韩树生还是不断发现着需要不断发力、不断改进的环节。他说,下一步要在诊疗专业化与规范化上下大功夫,专病专治,规范流程与标准,这些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
“当年你救的孩子,现在都有孩子了”
30余年儿科医生的生涯,交织着苦辣酸甜。但支撑着韩树生一次次走上岗位,一次次开始新一天工作的最大的“支柱”,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不断收获的那种“成就感”。
韩树生说,每当一个孩子在经过救治以后恢复了健康,孩子家长的那种发自心底的高兴,那种对医生由衷的信任和谢意,是能够“人心换人心”的。每当那时,他都会沉浸到一种巨大的职业成就感里,感觉付出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越来越多次,在回老家的时候,在参加某个聚会的时候,有人喊过来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韩主任,你还记的当时这孩子是你给治好的吗?现有他都有自己的孩子了!”
“当年你救的孩子,现在都有孩子了”,这样的场景,韩树生遇到的还不止一次。这时候的他,一边在极力回想着当时的场景,往往很多时候最多只从记忆里搜寻到几个不连贯的画面,一边由衷地脸上浮出现幸福的表情。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儿科医生,他终于也找到了自己最看重的那份“支撑”。
“医学不是万能的”,韩树生仍旧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进行着“科普”。他说,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体质的孩子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如今信息爆炸,许多家长往往先在网络上、手机上搜索相关治疗信息,同时又一知半解,其实这对孩子的治疗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孩子病了,肯定都着急,但还是要相信专业的检查,相信专业的评估,相信专业的判断”,韩树生说。(通讯员 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