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色产业集群向上突围看邢台④
强化要素保障,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强磁场
本报记者 吕若汐 闫德见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探索建立校企靶向育人模式;创新推出产业集群贷,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大力推进资源高效整合的“园中园”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今年,邢台市以要素保障为突破口,坚持增量扩容与存量提质并重,打出人才、金融、服务组合拳,持续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强磁场。
当技能人才夯实企业发展底气,当金融活水浇灌产业沃土,当“园中园”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多重要素保障持续赋能特色产业集群,助力邢台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产教融合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4月8日,位于任泽区的河北永明地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明地质”)的生产车间里,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大四学生夏学成正跟随师傅熟练地组装和调试顶驱产品。尚未毕业的他,已被企业提前“预订”。
针对装备制造等县域特色产业需求,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与永明地质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推行“现代学徒制”“守敬科坊”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就业服务科科长杨青辉说,学校已培育出戴姆勒奔驰汽车班、际华3502服装班、通信班等订单班,企业用工从海选转变为精准培养。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院校就培养什么人才。邢台市教育局副局长高俊德说,该市积极探索建立校企靶向育人模式,推动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学历学位与资格证书深度对接,联合培养服务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邢台市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引导各职业院校完善专业群运行管理及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计划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新能源汽车监测与维修等高职专业10个、中职专业27个,同时撤销或停招一批专业,提高校企的适配性。截至目前,高职院校有57个专业分别对接高端精密轴承、应急装备等17个产业,中职院校有44个专业分别对接自行车童车、羊绒深加工等22个产业。
同时,邢台市紧密对接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需求,大力推行“3+2”等贯通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才素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组织中高职院校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与企业共建教育实训基地、就业基地、职工培训基地、科研与创新平台等。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促进校企共建科研平台,不断创新人才链,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
金融赋能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4月4日,宁晋县宁联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向中国银行宁晋支行提交了2800万元的贷款申请。“从提交申请到审核完毕,用了不到两个工作日。有了这笔贷款,我们不用发愁资金了。”4月8日,该公司总经理宁建设高兴地说。
今年2月,中国银行在对宁晋县各产业集群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集群内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创新推出宁晋产业集群贷,计划3年内为该县产业集群投放100亿元。随后,根据企业订单情况,中国银行向宁联电缆集团授予60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随用随还,循环使用,一旦企业有资金需求便可以通过专属通道为其快速审核,快速放款。
产业集群贷是金融机构为满足特定产业集群内企业融资需求,定制化推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今年,邢台市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深入全市各县域产业集群开展调研,推出符合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需求的金融产品,探索做大民营企业信贷资金池,解决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目前,驻邢13家金融机构推出平乡童车贷等83种产业集群贷系列金融产品,截至3月末,全市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贷款余额921.69亿元,同比增长19.43%。
为进一步探索金融赋能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新路径,今年3月,邢台市印发《邢台市金融赋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和《邢台市金融赋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升级若干措施》,提出持续推进“面对面”对接服务机制、深化银企信息双推送工作机制、实行集群企业白名单管理机制、实施产品创新优化工程、推广供应链融资模式、全面提升审批工作效能、建立专班服务工作机制等7条措施,精准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推动金融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我们联合市工信局、人行邢台市分行、邢台金融监管分局以及驻邢金融机构,成立金融赋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协调服务工作专班,确保邢台特色产业集群贷创新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落实。”邢台市政府副秘书长侯子君说,工作专班强化沟通协调、上下联动,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打通信息壁垒,降低金融机构营销成本,提升融资效率。
侯子君介绍,邢台市把开发、应用、推广邢台特色产业集群贷作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积极引导驻邢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深度对接,在19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先行先试,从金融产品创新、信贷规模提升、贷款利率优惠、审批流程提效等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今年力争每家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不少于3种,全市特色产业集群贷款新增200亿元以上,全年新增贷款投放客户数量同比增长10%以上。
优化服务
“园中园”塑优企业发展环境
4月6日,记者走进清河经济开发区汽配科创园内的河北弗斯特汽配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条汽车配件加工生产线高速运转,仓库内装满汽车配件的集装箱整齐码放。“这些汽车配件都是客户预订的,我们按订单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王维锁告诉记者,企业顺利实现了“小升规”,与公司搬迁至“园中园”有很大关系。
“‘园中园’就是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建设专业、特色园区,为入驻企业定制研发、生产及办公空间。”清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阳说,这个汽配科创园就是典型的“园中园”。
作为入驻“园中园”的企业,王维锁对“园中园”模式高度认可:“园区为企业提供多种配套设施和服务,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一个闭环空间里,实现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制造、物流运输等环节紧密衔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邢台市大力推进专业化、特色化“园中园”建设,依托“园中园”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产业配套,打造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新高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邢台高新区的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全程代办及“一对一”指导等贴心服务;清河县宏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智造谷(产业园)为入驻企业开放产品研发、人才引进等资源,并配备完善的办公楼与职工公寓;临西县“轴之城”园区推行轻资产运营模式,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今年,邢台市加快推进“园中园”建设,指导各级开发区储备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用于“园中园”建设,省级园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环境优良、产业协同集聚的“园中园”。鼓励通过开发区国有投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行,健全全流程服务体系,在土地、人才、融资、电力、产学研合作等要素方面给予优先保障。推动园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环保绩效创A,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家以上。
优质高效服务既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今年,邢台市将持续优化服务体系。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加强包联帮扶,常态化开展“问计于企”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沟通对接,及时回应企业诉求,鼓励行业协会在内部协作、外出招商、组织会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提升服务产业集群的能力与水平。落实“1+N”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体系,着力解决集群企业高端人才需求。严格规范涉企检查执法等行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