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让文明绿色新风浸润燕赵大地
——河北省持续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
殡葬,牵系千家万户,关乎百姓民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殡葬习俗的革新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倡导厚养薄葬、节俭治丧,不大操大办,不互相攀比,抵制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采取文明环保、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和治丧祭扫方式。积极组织节地生态安葬活动,通过科技赋能、生态引领、制度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殡葬习俗改革,逐步构建起绿色、文明、惠民的新型殡葬服务体系。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丧尽礼,祭尽诚”。和谐、绿色、生态的文明殡葬新风正在燕赵大地悄然生根。
生态引领,节地安葬描绘生命归程新图卷
2025年清明节期间,一场特殊的安葬仪式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举行,40余位逝者的骨灰以“公益花坛葬”的形式长眠于此。
“公益花坛葬”是一种绿色节地环保的安葬形式,逝者骨灰盛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中,安葬于花坛之下,随着时间流逝,骨灰坛与骨灰自然降解,回归大地。
省双凤山陵园2012年起开始举办“公益花坛葬”,每年清明节、寒衣节期间举行,安葬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2024年升级后,单次安葬规模从15位增至40位,累计安葬逝者280余位。
近年来,河北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2022年,河北省民政厅确定30个单位开展节地生态安葬试点,2023年在邢台市南和区举办农村公墓建设管理工作培训班,总结推广建设节地型公益性安葬设施的成功做法。
而今,承德、张家口、廊坊、衡水等地围绕节地生态安葬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先后推出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小型艺术碑、壁葬等多种安葬方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文明健康、节地生态安葬新风尚。
在全省范围内,采用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逐年上涨。
海葬,作为一种节地环保的殡葬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3月30日,由北京市民政局、天津市民政局、河北省民政厅联合举办的“碧海寄情 爱在沧溟”2025年京津冀骨灰海葬启航活动在天津港海域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近百名逝者家属登上海葬专用船送别39位逝者,从此以海为墓,寄托哀思。
我省自1997年推行骨灰海葬以来,先后已有9000余名逝者长眠大海。近年来,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群众海葬参与度逐年提高,撒放需求越来越多,今年全省已经预约登记1600余具。近日,石家庄、张家口、唐山、沧州等地也相继组织海撒活动,以满足广大群众海葬需求。
下一步,我省民政部门将继续推广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带动更多人转变丧葬观念,倡树“厚养薄葬”新风尚,促进全社会移风易俗。
科技赋能,智慧殡葬构建清明祭扫新场景
清明祭扫,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更是延续传统、弘扬文明的重要活动。河北各地探索推出的智慧殡葬平台,正通过科技赋能,打造绿色低碳的“数字纪念空间”,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祭扫仪式,实现云端追思。
邯郸市殡葬服务管理中心创新研发的“邯郸殡葬”智慧祭扫平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平台集信息公开、在线选购、远程告别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殡葬服务机构名录、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全公开”,可为群众提供信息查询、产品服务选购、网上祭奠等“一站式”在线服务,还支持远程告别、网上预约等服务。
以便民利民为核心追求,类似这样,河北各地纷纷采取完善的保障措施、丰富的服务选项、便利的网络技术,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安全、文明、绿色、温馨的祭扫环境。
在张家口市,市殡仪馆、市人民公墓在微信公众号创建网上纪念馆,让逝者家属在祭祀平台为逝者创建专属网上空间,既能上传逝者生前照片、生平事迹、影音视频等资料,也可通过向逝者“敬献”鲜花、水果等虚拟祭品,模拟传统方式祭祀,还可在祭祀页面写下对逝者的祝福与回忆,为逝者家属打造永恒纪念空间。该市还建立了“身后一件事”线上办理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身后事办理过程中“多环节、多处跑、多次跑”的难题。
在唐山市,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着力构建“线下+云端”立体追思空间,利用官方网站、7·28纪念网及微信公众号开设虚拟纪念馆,供群众线上追思,目前已累计创建数字纪念馆1900余个。
推进文明祭扫,河北各地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让“文明低碳”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衡水、沧州、邯郸等地组织“鲜花换纸钱”活动,将焚烧冥币的传统转化为文明祭祀。殡葬服务机构免费提供鲜花,兑换市民携带的纸钱,既减少空气污染,又以馨香传递思念。
针对无法完全替代的焚烧需求,邯郸市殡葬服务管理中心创新引入“祭品环保袋”,统一向市民免费发放,工作人员集中焚烧,以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避免火灾隐患。
雄安新区在清明期间通过“殡仪馆开放日”“乡镇骨灰堂集体公祭”等创新举措向社会公众传递绿色、人文的殡葬服务新理念,在新区殡仪馆,通过面向公众开放殡仪馆服务全流程等方式,打破群众对殡葬工作的刻板印象;在各乡镇骨灰堂,以集体公祭传深情,通过敬献鲜花、诵读祭文、鞠躬寄哀思等环节,为群众提供追思服务。
在这些探索的背后,省民政厅每年都提前就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并联合省文明办对深化移风易俗、加强祭扫安全等发出倡议,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丧葬陋习,革除陈规旧俗,涵养时代新风。各级民政部门也纷纷建立清明节应急保障机制,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统筹协调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近几年,文明祭扫蔚然成风,生态追思渐入人心。
制度创新,基层探索培育殡葬文明新风尚
丧葬习俗改革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与基层智慧。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河北注重用制度建设强化对农村丧葬活动的规范管理,全省各地指导村(居)委会把推动文明节俭办丧事纳入村规民约、红白事理事会章程,进一步规范丧葬礼仪和模式,限制大操大办和盲目攀比。
石家庄市把典型引领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组织各县(市、区)民政局走进正定县斜角头村,学习推广该村将丧事费用降低50%—70%的经验,要求各县(市、区)以培育丧事简办试点村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目前,全市已培育丧事简办示范村94个,白事费用最高降低2万元,平均降低1.1万元。
沧州市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都已完成《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的修订,对红白事操办、待客范围、席面标准和礼金限额等均制定了具体指导标准。
雄安新区指导三县因势利导,实施红白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双约共治”,在556个村落地红白事“三限令”(限时不超3天、限定人员范围、限价不高于450元/桌),并提供丧葬流程全指导,实现户均减支近万元;还印发婚丧领域移风易俗专项文件,通过组合拳,使“双约共治+三限令”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彰显。
在如此力度推动和倡导之下,各地的农村基层组织也纷纷展开探索。
承德市双滦区西地镇肖店村依托农村股份合作社组织架构,精心选拔一批长期扎根乡土,熟悉村情民意的老党员充实到红白理事会,他们凭借群众基础和人生阅历优势,全身心投入红白事组织协调工作,精准、有效地将党的政策、移风易俗理念传递至千家万户,为红白理事会的高效运转、文明乡风的培育夯实根基。
石家庄市藁城区系井村倡导白事不烧煤和干柴做饭,对改用液化气的一次性补贴200元;高邑县北关村、北街村对严格按照简办流程办丧事的逝者家属,每户奖励2000元;新乐市南双晶村实行“道德积分”监督奖励机制,对按照规定办事的农户给予积分奖励。
黄骅市李子札村红白理事会响应号召,注重细节,严格压缩开支,力求将白事办得既隆重又节俭,对办理丧事制定统一标准,一次治丧总花销一般不超6000元:流水席每桌控制在32元左右(8人/桌);厨师、服务员等由本村志愿者担任,不收取任何费用;丧事用车由本村互助会免费提供;不搞商业演出、不设纸扎、不收礼品;红白理事会不收取任何费用,事后将账目钱款全部交还逝者家属……
就在这样润物无声的移风易俗活动中,从太行山麓到渤海岸边,河北各地群众讲文明、比孝顺,陈规陋习不断破除,文明新风拂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