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避暑山庄: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
3月18日,彩画工匠正在对普乐寺前山门进行保护修缮。 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本报记者 史晓多 陈宝云
“‘雕梁画栋’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宏大巍峨的建筑因彩画而平添绚丽锦色。彩画也是木构建筑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其所用颜料可以避湿、防虫。这层薄薄的彩衣,分布在梁枋、斗拱之上,饰建筑之华丽,护木构之周全……”3月18日下午,记者在承德市文物局高级工程师刘伟引领下,来到了位于避暑山庄东北,武烈河东岸的普乐寺。一路行走,前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等建筑一一呈现眼前。除精湛的建筑技艺让人驻足外,刘伟讲述的建筑内外檐上彩画的构图和功能也分外引人入胜。徜徉其中,彩画色彩之华丽、技艺之精湛,给人深深震撼。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乐寺始建于1766年,是清乾隆皇帝平定西北叛乱后修建的寺庙,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刘伟介绍,普乐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宗印殿、旭光阁等建筑上,分布着大面积的彩画,其背后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追寻和了解。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她希望这瑰丽的色彩能永久传世。
随着时间流逝,普乐寺古建上的彩画,出现了积尘、龟裂、起翘、酥粉、剥离、缺失、掉色、霉斑等情况。尤其是一些外檐部位的彩画,因长时间风吹、日晒、雨淋,不仅出现了起甲和空鼓,还出现了木结构开裂等情况,对其进行保护修缮刻不容缓。
“你们看,前山门单檐歇山顶木结构上这层漂亮的‘外衣’就出现了破损,现在我们的彩画工匠正在对起甲、空鼓等病害进行科学修缮。”在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油饰彩画队副队长郑建洋指导下,记者登上了前山门,他指着眼前起甲的彩画介绍,对该病害进行修复,首先需要清理灰尘,之后要清洗积尘、鸟粪、水渍,对颜料层进行预加固,对裂隙进行封护,再回软、回贴,补做缺失地仗等。
“听起来很容易,但为了留存历史信息,要在施工前为古建彩画手工绘制小样、拍照存档。在维修过程中,还要坚持采用传统原料与工艺,让修缮效果更持久地保存。”郑建洋举例说,起甲、空鼓病害回软过程中,蒸汽的温度、时间和喷气量都需精准把控。针对彩画出现空鼓情况,也需先用蒸汽将画面回软,再将其回贴牢固,防止已经复位的彩画再次空鼓。
针对露木骨和木结构开裂情况,郑建洋和同事要在这些木结构上重新做地仗。“用发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以及灰料等配上线麻或苎布等材料混合覆盖在木构件表面,这种工艺称之为地仗。”郑建洋介绍,这种工艺就像装修中刮腻子一样,完成后在平整的表面绘制各种彩画纹饰,让木材与外界环境隔离,延长古建筑的寿命。
这么繁杂的工序,直接重绘不行吗?“有的游客看到彩画褪色,也希望重绘彩画,我们理解大家的心情,但和以往整幅图重绘的修复方式不同,如今的彩画保护方式更加科学,必须遵循‘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文物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郑建洋介绍,作为施工单位,他们2022年底接手普乐寺清代油饰彩画保护修复项目,一年多来,最多时30多位工人一起为彩画“体检治病”,一幅幅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在他们手中“起死回生”。
“普乐寺清代油饰彩画保护修复项目总费用超千万,能亲身参与其中,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也觉得很光荣。”郑建洋说,今年普乐寺清代油饰彩画保护修复项目将全部完工,虽然做古建彩画保护修缮很苦很累,但让后辈子孙一睹古建风采,成就感油然而生。
避暑山庄永佑寺舍利塔石构件石质文物修缮项目、须弥福寿之庙石质文物保护项目二期项目……近年来,承德先后批复立项石质文物保护、馆藏文物修复等文物保护项目,众多珍贵文物像普乐寺彩画一样重焕光彩。
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要“活起来”,还要“火起来”。而要让历史文化资源“火起来”,新颖鲜活的呈现方式是关键。“夏天马上到了,以避暑山庄金山亭为背景,手持同款景点造型的雪糕拍照,是年轻人夏日游览避暑山庄的新玩法。”承德文创中心旗舰馆研发经理王顺涛介绍,他们依据避暑山庄金山亭等建筑,开发6种文创雪糕,越来越多游客通过文创雪糕走进历史,传承文化。
为充分挖掘避暑山庄丰富内涵,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年7月,承德文创中心旗舰馆投入运营,馆内有40个系列2000余种(款)文创产品,兼具文化性、故事性、趣味性、创新性、实用性,将文物承载的无形文化打造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与文化体验。此外,当地文旅部门还通过博物馆展览、文化讲堂等多种形式,让文化遗存、历史信息、前人智慧等得以最完美、鲜活地呈现,让更多人了解避暑山庄深厚的历史、高超的造园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