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托起“博物馆之城”

原标题:保定托起“博物馆之城”

2024年4月24日,游客在保定市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2024年4月24日,游客在保定市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苏凯洋

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保定把握住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这一关键,探索博物馆资产使用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分置改革,在建设、管理等不同阶段向专业机构充分赋权;探索“民办公助”方式,激活民间收藏家手中沉睡的资源;多措并举保障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运营发展,释放“博物馆之城”发展活力。

“三权”分置 各展专长

“中加马门溪龙,是目前人类已知身形最大的恐龙之一。”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展厅内,观众们跟随讲解员缓慢移动着脚步。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过大的体量曾令它“无地可展”,只好长期存放在仓库里。

位于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览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资产所有权和开放运营权均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拥有。近年来,场地有限成为该馆发展瓶颈。

此时,谋划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保定正准备打造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2020年7月,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出发点,保定市人民政府与古脊椎所达成共识,合作建设一座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

“在古脊椎动物等专业研究领域,保定缺少能够提供指导和服务的科研队伍。不引入外部资源,博物馆的建设效果将受到影响;不充分赋权,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难以充分释放。”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总工程师周军力说。

保定决心从资产使用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破题,探索体制机制改革路径,积累博物馆建设运营新经验。

规划建设阶段,保定市人民政府负责出资建设,拥有对博物馆场馆的资产所有权;古脊椎所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专家深度参与博物馆场馆和展陈的设计。藏品归属方面,古脊椎所负责提供一部分馆藏,保定市面向社会征集一部分展品,双方拥有对各自展品的所属权,共同形成完整的展览体系。

从2021年4月动工到2024年1月开馆,一座占地约120亩、建筑面积约7.31万平方米,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顺利落地。

开放运营阶段,进一步突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古脊椎所在这一研究领域比较权威。在不改变藏品归属权的情况下,我们充分赋权,将博物馆的资产使用权和管理运营权交给古脊椎所。”周军力介绍。保定市政府则专心做好服务,主要负责博物馆科研成果的属地化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科普研学活动等,保障古脊椎所在运营中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明确合理的权责分配,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架构,释放出运营活力。相较于北京馆每年30万人次接待量,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开馆一年多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70万人次,举办279场科普研学活动,吸引2.4万余名青少年和古生物爱好者参与。

“民办公助” 相得益彰

位于保定市顺平县的腰山王氏庄园景区内,坐落着一座特色民俗博物馆。耕犁、杵臼、煤油灯、收音机……多种生产生活工具依次展列,勾勒出传统生产生活场景。

“我在农村出生、成长,对这些老物件很有感情。家里人有收藏习惯,从我爷爷那一辈算起,收藏的老物件有1000多个。”顺平县民俗博物馆负责人马超说,他的心里有个创办博物馆的梦想,但苦于缺乏资金、场地、人员,久未如愿。

2023年5月,顺平县文旅局创新探索“民办公助”博物馆建设模式,听说蒲上镇北安全村的农民马超爱好收藏,手里有不少老物件,文旅局干部主动上门商谈,双方一拍即合。

“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浪费资源很可惜。‘民办公助’建设博物馆,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如何‘帮到位’。”顺平县文旅局副局长王长青说。

首先解决场地。王长青和同事们调研了解到,为顺平县文旅局所有的腰山王氏庄园景区内,有两座长期闲置的庭院刚刚维修翻新,有条件成为新建博物馆的场地。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顺平县文旅局将场地无偿提供给马超使用10年,用于建设顺平县民俗博物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建设阶段,我们安排专人帮助马超代办博物馆注册备案手续,聘请文物部门和高校的专家对马超收藏的老物件进行鉴定,在1000余件藏品中精选出400余件布展。”顺平县文物保护所所长陈建忠说。

2023年10月,一个占地面积650平方米的“民办公助”式非国有博物馆顺利落地。

“场地位于景区内,博物馆开馆伊始就有了客源保障。”马超告诉记者,博物馆以北方民俗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这与他最初对博物馆的构想高度契合。

此外,腰山王氏庄园景区管理处还为博物馆提供了讲解、安保、消防等帮助,补齐博物馆管理运营中的人力和资金短板。

健康运营 持续发展

在保定市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的展室里,存放着大量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的日记文集等资料。81岁的博物馆负责人康殿英介绍,馆中藏品数量近1万件。

早在2020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保定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共有5家,该馆是唯一的非国有博物馆。保定市现有的97家备案博物馆中,非国有博物馆超过1/2。

非国有博物馆建起来,还要能可持续发展。2021年,保定对博物馆建设情况开展摸底时发现,土地、税收和资金等方面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保障不足。

经过调研、起草、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等环节,2023年9月,保定市人民政府印发《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对非国有博物馆在开放运营、展览社教、学术研究、定级评估等多方面给予资金补助,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办馆质量和服务水平。

“此外,保定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加强与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周军力说。

“有了温润的‘政策土壤’,非国有博物馆得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周军力举例说,保定市太行博物馆、涞水县麻核桃博物馆、顺平县鞋文化博物馆等,以“小而精”的独特视角梳理、展示、记录特色文化,用更多元的展览内容让大众获得精神享受。

(转自《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