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提升现代化大港水平

沧州: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提升现代化大港水平

原标题:沧州: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提升现代化大港水平

整理/本报记者 王思达 制图/褚 林

1月1日,繁忙的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本报资料片)本报记者 戴绍志摄

本报记者 王思达 袁 铮

阅读提示

黄骅港30万吨原油码头、滚装码头一期等6个码头项目开工建设,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拓展到20条,完成货物吞吐量3.55亿吨……2024年,沧州港口建设提速突破。

“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2025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黄骅港将谋划实施总投资775亿元的30个重点港口及配套项目,完善多功能大港布局;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放大综合性大港效应;实施黄骅港数字化中枢平台项目,提升现代化大港水平。

去年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35%

1月10日,随着一声汽笛响起,一艘名为“合誉”号的集装箱货轮缓缓从河北黄骅港津冀集装箱码头起航,经停上海港后直达美国洛杉矶港。

“美西集装箱航线货源以跨境电商货物为主,辐射京津冀地区25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船舶从黄骅港离泊后,16天即可到达洛杉矶港,相较周边港口开通的美西航线,可缩短运输时间7天至9天。”河北港口集团总经理助理、生产业务部部长刘洪说。

优化完善港口功能和布局,是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基础。去年,黄骅港30万吨原油码头、滚装码头一期等6个码头项目开工建设。黄骅港美西集装箱航线开通,打通了中国北方地区至美国西海岸最快海运通道。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带动黄骅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55亿吨,同比增长7.35%。

完善多功能大港布局,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黄骅港将谋划实施总投资775亿元的30个重点港口及配套项目,加快推进30万吨级原油码头、滚装码头等项目建设,综合港区多用途码头、集装箱码头一期开工,2个通用泊位主体完工,液体化工码头交工验收,拓展港口“全货类”运输功能。

在辐射外部世界的同时,黄骅港连接的腹地也越来越广阔。

“去年,黄骅港坚持向陆、向海‘双轮驱动’,不断拓航线、强中转,深入推进物流节点建设,内陆港总数达16个,推动黄骅港承载能力持续提升,打开了黄骅港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新局面。”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辉说。

下一步,黄骅港将推动沧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7条铁路专用线等集疏运体系项目建设,确保到“十四五”末,在邯黄、朔黄、太中银3条铁路沿线成功布局20个内陆港。

实施黄骅港数字化中枢平台项目

1月17日,黄骅港煤炭港区,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抵达,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抵港第一站——翻车机房。

此时,数百米外的集控操作室内,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系统,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现场翻车机便开始自动运行,仅仅一个小时,就完成了8000吨煤炭卸车作业。

智慧化,是衡量一座港口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黄骅港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大约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装卸货,且全流程无需人工操作。

目前,黄骅港5G智慧港口创新应用项目入选国家能源领域5G应用典型案例,自动装船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让港口的智能化建设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围绕提升现代化大港水平,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实施黄骅港数字化中枢平台项目,促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港口应用场景深度融合。

具体来说,今年黄骅港将加快5G网络、物联网、北斗定位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港口作业区域的全覆盖,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精准度。进一步提升码头自动化水平,推进大宗干散货码头的“翻、堆、取、装、卸”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推广无人集卡、自动导引车(AGV)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

绿色也是现代化港口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去年,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项目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三期码头启动,煤炭港区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岸电覆盖率达100%,总投资40亿元的氢能零碳运输应用示范项目投入使用。

今年,黄骅港将进一步加快绿色建材物流园区建设,确保污废综合利用项目投入使用,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90%。

“黄骅港将通过船舶绿色能源供给设施建设和新能源集疏运车辆应用,打造煤炭运输绿色航运走廊和绿色公路集疏运通道,全面提升‘路—港—航’全产业链清洁化发展水平。”黄骅港务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刘鹏说。

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

1月19日,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华宇特种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电子特气项目正在试生产。

“电子特种气体被称为‘芯片血液’,应用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薄膜沉积等环节,是晶圆生产中的关键材料。”公司总经理徐立勇介绍,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

依托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沧州临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24年,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高端涂料、绿色农用化学品5大产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氢能综合利用等8个特色产业链条的发展格局。

结合产业需求,沧州先后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合作组建4家省级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打造全链条全要素科技孵化体系。

“下一步,沧州将继续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并举,着力解决‘布局散、链条短’问题,推动临港产业朝着结构优化、链条完整、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沧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刘宝新介绍。

围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制定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规划,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渤海新区黄骅市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项目分别达300个、200个以上。

“沧州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意识不断加强。”刘宝新表示,依托港口优势,沧州将积极培育壮大海洋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并向通用航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力争打造更多临港产业。

对此,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进行了具体部署:用好鑫海化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平台,规范提升9个省级化工园区;依托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健康环保的生物医药及制造产业;积极开发风光氢热等清洁能源,加紧实施荣程氢能零碳运输应用项目,加快推动“绿港氢城”项目尽快投产,建设100万吨级国际绿氨交易中心。

同时,抓好中科艾尔、华宇特气、信联电科等重点项目,加快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打造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推进实施河北成品油储备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争列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中捷通用航空产业园为主体,推进沧州低空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低空应用场景与各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