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提出,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坠楼、校园霸凌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心理焦虑与障碍症状日益增多,青少年抑郁问题更是呈现出低龄化、普遍化的趋势,已成为社会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河北省人大代表、无极县医院院感科科长甘露认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面临多重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协同机制不健全,过程疏导不协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许多家庭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手段匮乏,教育能力亟待提升;从个人生活的重要转折点到职业生涯的规划,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培训普遍缺失。
因此,来自无极县的河北省人大代表甘露、封立新、吕保民联合建议:
首先,应当从政府层面制定符合国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法规和政策,加强组织、引导和投入力度,保障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资源。同时加强教育、卫生健康、民政等多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联动机制,有效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青少年心理支持系统。分类施策,精准干预策略,确立一套涵盖“预防为先”“早期干预”“有效治疗”的工作标准体系。
其次,构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
再者,弘扬良好家风,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充分发挥家长课堂的作用,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养方法,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和认知水平。积极引进并推广优质的家庭教育机构及其课程,构建“教育+养育+治愈”模式,学校、社会发挥自身专业性,引导家长改善家庭氛围,优化亲子关系。
然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确保每位教师都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建立全员心理健康指导机制;推进教师职前、职后心理健康培训一体化,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构建专业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师心理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最后,构建生命全周期全过程心理健康培育体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引领促进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多维度心理健康服务格局,确保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青少年生命全周期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