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说两会丨白文举: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代表委员说两会丨白文举: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代表委员说两会丨白文举: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生物医药产业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相结合形成的重要产业,推动其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实现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生物医药创新链的关键中间环节缺失,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发展不健全;二是高校科技成果现有转化机制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积极性和转移转化效率;三是以“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高校多元分类评价体系长期无法落地,技术转移转化激励体系明显不足。

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工会主席白文举表示,打破当前困局,亟待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困境。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贯通生物医药创新链。强化高校院所与医药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构建校企创新联合体实体机构,协助科研院所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相关部门整合资源自建或联合社会化服务机构共建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注重扶持现有具备技术转移转化资源和能力的机构,引入更多海外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以中试研发为重点,确保创新医药成果转化的要素投入。

以创新资源要素为关键,优化中试研发资源配置,逐步完善中试金融支撑体系、延续知识产权激励逻辑,着力构建转化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支持高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合作设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开展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试验环节;支持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商业银行合作,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

其次,赋予科技成果发明人相应自主处置权加快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探索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所有权制度改革,赋予科技成果发明人相应自主处置权;在全国高校探索性试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备案制”,明确实行“先转化后收益”的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简化高校科研成果评估手续,针对教师科研成果实行转移转化“备案制”,高校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与教师之间的创新收益分配比例。建立完善“发明人—经纪人—投资人—转化人”价值共创链条,允许科技成果发明人自主决定交易对象、转化方式、转化价格的科技成果处置制度,真正让“内行专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最后,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有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白文举建议“双一流”高校创新和改革评价制度设计,尽快改变目前仅仅关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和项目数量”的“数豆子”和“一刀切”模式的科研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模式导致了高校教师在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却难以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用有所成”的科技人力资源价值;针对科研机构进行分类评价改革。

根据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和科研活动类型设置评价指标,对应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活动,采取市场评价方式,成果转化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并依据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加快形成针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型教师的科研成果形成可操作的多元分类评价标准,逐步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同行评议为主,推行长周期考核和以代表作为主的科研评价机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以真实用户评价、第三方和社会评价为主,推行以社会经济贡献度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为核心指标的科研评价机制,以充分激发不同类型教师的创新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