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机械林场:民族地区生态振兴的排头兵

塞罕坝机械林场:民族地区生态振兴的排头兵

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河北实践 塞罕坝机械林场:民族地区生态振兴的排头兵

塞罕坝务林人班组。

塞罕坝务林人班组。

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处冀蒙交界的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现有职工904名,其中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572人。建场60多年来,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林场党委带领干部职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振兴,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范例。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并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牢记嘱托,走好新时代奋进路

塞罕坝各族干部职工时刻牢记嘱托,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为首都“两区”建设贡献力量。林场立足实际制定二次创业实施方案,提出深入实施林草生态价值转化、森林资源培育及质量提升等八大工程,到2035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86%。破解土层浅、坡度大等世界级难题,大胆探索石质阳坡作业方法,10万余亩石质荒山实现全部绿化。与建场初期相比,林场森林覆盖率已由11.4%提高到82%,林地面积115万亩,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近10年年均无霜期增加1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9毫米,大风天数减少30天。据评估,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5.9亿元,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水源卫士和风沙屏障。

众志成城,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塞罕坝各族人民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并深深地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中,是“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林场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作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宣讲百余次,打造了“月亮山望火楼—尚海纪念林—塞罕坝展览馆”红色旅游线路,持续传播塞罕坝精神、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出版《塞罕坝创业英雄谱》系列丛书,在省内外民族地区举行塞罕坝精神巡回报告会近百场。林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30余万人次,服务民族地区考察团数十批。选派多批次技术人员参与援疆援藏,与受援地开展人才、科技等方面交流合作。与有关单位联合编排大型歌舞剧《情系塞罕坝》,创作《最美的青春》《那时风华》等影视作品,再现塞罕坝三代建设者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展现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奋斗路”“创业史”“精神谱”和“宏图志”,不断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建美丽家园的强大力量。

绿色发展,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林场以实际行动让绿水青山变成林场职工与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金山银山。“以绿养绿”,有效拉动了周边内蒙古自治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农家游、土特产品销售、山野菜采摘等多种业态,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带动4000余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绿化苗木优势,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苗木基地4400多亩,年产值1.4亿元,辐射带动民族地区1.2万余贫困户、2万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通过设置公益岗、生态护林员等多种方式,帮助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每年为民族地区4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1.5万元。指导周边各族群众发展经济林194万亩,实现1.6万人稳定增收。定点帮扶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镇扣花营村,帮助该村发展民宿旅游、奶牛养殖等产业,每年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在林场的帮扶带动下,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了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2021年,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与传承坚守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实践,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