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洋淀丨邂逅燕南堤的秋日浪漫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探秘白洋淀丨邂逅燕南堤的秋日浪漫

编者按:

由河北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凤凰网主办,凤凰网河北频道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媒体雄安行”主题活动于10月22日至10月25日举行。来自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周刊、莲花卫视、香港大公文汇、明报、香港商报、香港01、羊城晚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都市报、新快报、21世纪经济报道、信息时报、珠海广播电视台等20余家媒体总编辑或骨干记者来到雄安新区调研采风。本次活动,强调一北一南遥相呼应,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加强两地链接,力促两地在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白洋淀的燕南堤仿佛是一条从天边延伸而来的绿色丝带,静静地躺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漫步在燕南堤公园的栈道上,微风徐徐,水面波光粼粼。堤上的小径蜿蜒曲折,点缀着点点野花,为这片美景增添了一抹亮色。树枝上鸟儿的低鸣,伴着鱼儿跃水的轻响,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感觉。

早在几年前,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淀中村人口的急剧增加,白洋淀这一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水域面积的急剧缩减和水质的恶化,让这片曾经的生态宝地陷入了困境。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对外公布,白洋淀的生态修复也迎来了新的转机。

治理后的白洋淀燕南堤如同在沉睡中苏醒的莲花,再次焕发出它昔日的光彩。截至2023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雄安新区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突破1.56亿立方米,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

白洋淀燕南堤

白洋淀燕南堤

7年生态修复 还居民自然美景好去处

如今,燕南堤公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不少居民在此锻炼、遛娃,享受着生态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张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常客,他感慨地说:“自从治理后,白洋淀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每天都喜欢到这来走一走,看看美景,呼吸新鲜空气。”

除本地居民外,这里还吸引来了大批外地游客。来自北京的李女士带着家人自驾来到燕南堤公园,“以前听说过白洋淀,来了以后才发现治理的这么好,景色太美了,很适合带着家人来放松。”

然而,这样的美景并非一蹴而就。

燕南堤位于白洋淀北部烧车淀内。曾经,烧车淀区域沼泽化严重,淀泊退化、水流不畅、水体黑臭,芦苇也不连片。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修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是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一环,修复之路也由此展开。

科学治理 全力打通河淀生态走廊

雄安新区科学治理,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重点实施“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等五大工程,其中仅“生态清淤”工程,治理鱼塘567个,清除污染底泥2300万立方米,白洋淀的水质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从2021年起,白洋淀全域水质达到Ⅲ类水,之后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Ⅲ类,为1988年白洋淀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随着水质的改善,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恢复。截至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中华鰟鲅、乌鳢等土著鱼类全淀广泛分布,野生鸟类增加到28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80种。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也在白洋淀现身并繁殖……白洋淀逐步恢复水动力,全力打通河淀生态廊道。

两地遥相呼应 共绘绿色发展新篇章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生态公园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其中,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全国发展森林文化旅游事业的成功典范,荣获了“中国十佳休闲景区”和“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等称号。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通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荒山变绿地。自然守护取得突出成效,森林覆盖率高达92%,有近千种野生植物和300多种野生动物,这里,樟科、壳斗科、桑科、山茶科等科属为主的植物资源云集,其中不乏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如粘木、白桂木、苏铁蕨等,展现了粤港澳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

两地都在致力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两地均成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为国内其他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未来,两地将携手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