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风光”产业激发绿色动能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承德:“风光”产业激发绿色动能

原标题:围场围绕清洁能源产业“两张图”强链补链精准招商

“风光”产业激发绿色动能

9月5日拍摄的位于围场坝上地区的光伏和风力发电场。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9月5日拍摄的位于围场坝上地区的光伏和风力发电场。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摄

绵延山峦间,一台台白色风机矗立山脊、迎风而立,连排成片的深蓝色光伏板背靠山丘、映光生辉,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正在让好“风光”为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近年来,围场立足风光资源优势,主动融入我省新型能源强省建设,实施国内首个纯交流送出新能源配套调相机项目,建设全省首座共享储能电站,打造华北地区最大制氢基地,入选国家第一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

从一项项关键突破到改革试点先行,随着“清洁能源+”场景不断实现,产业上下游带动和叠加效应持续凸显,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围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构建清洁能源全产业链

近日,走进围场清洁能源专班办公室,挂在墙上的两张图引人注目。其中一张是《风光电项目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建成、在建和批复项目,一图尽览围场清洁能源家底;另一张是《清洁能源产业链图谱全景图》,风电、光伏、储能、氢能4条产业链,穿点成线,一目了然,用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延链补链招商方向。

“这两张图,一张聚焦重点项目,着力做大产业规模;一张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定位招商方向,聚力做强产业集群。”围场清洁能源专班负责人任永说,通过“挂图作战+按图督战”,今年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9月12日,在华能阳洁20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该项目目前进入建成投运最后阶段,这标志着围场今年开工建设的18个风光电项目陆续建成。在牌楼500千伏输变电站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加快安装电气设备,今年10月将建成投运,从开工到建成仅用时14个月。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得益于一系列机制保障。前端注重延伸审批触角,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做到拿地即开工;中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包联领导+包保专员+问题协调专班”分级协调调度机制,县级领导周调度,包保专员全程帮办,工作专班一线推进;后端强化督导落实,实行亮码监督预警,倒逼项目高效推进。

“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并网后,围场清洁能源总装机规模将达758万千瓦,居全省前列,同时将新增送出能力240万千瓦,装机规模和送出能力增长近一倍。”任永说。

被誉为电网“稳压器”的调相机,也在该县不断推广应用。如果把有功功率比作船前行的动力,那么无功功率相当于水的浮力。长期以来,由于对电网动态无功功率储备不足,时常因新能源功率大幅波动使电网电压波动超限,导致设备受损、退出运行或大面积脱网等现象,成为制约新能源有功功率送出的重要瓶颈之一。

“调相机可以在电网电压下降时,增加无功功率输出,当电压上升时,可以吸收无功功率,对电网发挥强支撑作用。”任永说。目前,该县已建成9台调相机总容量230兆乏,规划建设4台总容量120兆乏,全部建成后,年新增上网电量6.7亿千瓦时,相当于新增输出能力32万千瓦。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上下游产业加快集聚。“围场风电行业企业聚集度高,合作前景广阔。我们将初步建设年产150套风机塔筒装备制造工厂,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谈及落户围场原因,承德海润达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管亚东说。

“两年来,围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清洁能源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招商,引进迁入清洁能源行业央企三级子公司6家,加快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配套产业项目落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招商和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孙晓坡说。

·创新绿电消纳应用场景

围场清洁能源装机规模448.81万千瓦,年产绿电102.9亿千瓦时。然而,由于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足,每年至少有10亿千瓦时绿电被弃,按照平价上网,相当于弃掉4亿元产值。

如何促进清洁能源高效消纳?该县把能源成本优势转化成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突出为高能载项目绿电赋能,加快培养“绿电造钻石”“绿电拉丝”“绿电制氢”等新质生产力中试项目。

走进围场经济开发区新型储能产业园中纤新材料科技(承德)有限公司玄武岩纤维中试基地,新能源与新材料在此实现跨链融合,一块块常用作砂石骨料的玄武岩正变身成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玄武岩纤维,将被广泛应用于航天、环保、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项目本身是从‘绿电+资源’到工业材料的重要探索,不仅能消纳绿电,还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围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米国振介绍。

相距不远的新材料产业园内,占地100亩的中纤玄武岩纤维研发及生产基地已破土建设。中纤新材料科技(承德)有限公司创始人翁时铭介绍,项目分三期滚动建设6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建成后年可生产玄武岩纤维5万吨,用电量超2亿千瓦时,占围场全社会用电量近两成,年产值达20亿元。

“绿电拉丝”是“清洁能源+”产业中试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实践案例之一。为让更多源头创新从科研院所走向产业化,围场围绕绿电消纳前沿产业、颠覆性创新产品试制等中试需求,积极对接科创机构,提供试验场景、众创空间和基础服务。

在道坝子乡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试验场,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柔性引进的华南师范大学氢能与双碳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江丰,正在和他的团队开展光敏半导体光电耦合制氢中试研究。该项研究首次突破大面积制氢电极关键技术研制和验证,研发设计了国际首台套光敏半导体光电耦合制氢装置。

“围场清洁能源应用场景丰富,采取光敏半导体光电耦合制氢技术,不仅可以利用光电势降低系统内阻,而且与光伏、风电等发电方式相结合,实现直流、直连和无升压制氢、离网制氢。”江丰介绍,9月10日,基于前期试验结果,他们已在围场经开区注册成立了承丰氢能智能装备(河北)有限公司。

“我们将围绕光敏半导体制氢技术,探索清洁能源‘第二外送通道’,把弃风弃光转化为绿氢、绿氨和绿乙烯,提升产品绿色价值。”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温长军说。

·打造“光伏+”立体开发模式

光伏项目除了能发电,还能带来什么?御道口镇三复兴地村党支部书记任万江总结为“一光多用、一地多产、一业多能”。

登上位于三复兴地村的神源御道口300兆瓦牧光互补项目区观景台,一片绿意葱茏尽收眼底。很难想象,在2022年项目建设前,这一区域植被盖度仅为35%。

9月5日,三复兴地村民正在神源御道口300兆瓦牧光互补电站补植草籽。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9月5日,三复兴地村民正在神源御道口300兆瓦牧光互补电站补植草籽。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光伏项目怎样防沙治沙?“锁沙+固沙+挡沙”模式给出答案。

以光锁沙,通过固定光伏柱基、安装光伏组件形成沙尘屏障,减少水分流失;以草固沙,分类实施封育保护、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植被盖度;以树挡沙,栽植沙棘和柠条,将荒漠沙地恢复为特殊灌木林地。

随着这些措施实施,项目区平均风速明显下降,植被盖度逾75%。

“下一步,牛羊该上场了。杂草疯长不仅影响发电效率,冬春还有火险隐患,我们将根据生态承载能力有序开放牧场,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该项目建设方承德神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前飞说,根据测算,项目区年可生产牧草1450吨,以前颗粒不收的荒漠化土地,如今既可发绿电,又可搞养殖。

不仅能“一地多产”,而且能“一业多能”。企业将农民承包土地以每亩45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带动202户农户稳定获益,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优先吸引当地群众200余人就近务工,人均年获工资性收入2万元以上。项目建成后,吸纳当地80余人从事后期管护作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在项目带动下,当地更是结合冬季长且寒冷、能源消耗大的实际,搞起用能结构调整改革试点,探索“空气能+绿电”“电火灶+绿电”清洁用能示范,试点农户年生活用电可降低37%,户均节约标煤近5吨,降低生活成本5000元以上。

经过多年持续用力,围场已初步构建发输储用全链条能源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农村能源改革试点县机遇,以‘风光储氢’为重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系统解决方案,引领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温长军说。(陈宝云、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