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技向“新”而行 希望田野喜看“丰”景

河北:农业科技向“新”而行 希望田野喜看“丰”景

原标题:河北:农业科技向“新”而行 希望田野喜看“丰”景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李佳琦 贾宏博

9月18日,“春夏谷融合育种优质谷子新品种品鉴会暨河北省谷子产业集群观摩会”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召开。会上,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谷子新品种冀杂金苗6号品种经营权转让金额达215万元,创造了行业内常规谷子品种成果转化金额的最高纪录。

从优质作物新品种选育,到利用无人机进行播种、施肥和洒药;从建设智能温室大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到安装病虫害监测预警智能系统为农作物丰收保驾护航……近年来,河北聚焦产业需求,瞄准关键核心,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和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创新、推广、应用全链条支撑,让三农向“新”力不断汇聚成推动河北“三农”事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新动能。

春夏谷融合育种优质谷子新品种品鉴会暨河北省谷子产业集群观摩会现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核心技术攻关的最强“大脑”

据河北省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河北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9.5亿元,同比增长3.8%;夏粮总产量1513.0万吨,再次实现“三增”。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在河北,有不少种子“尖兵”“奇兵”,从实验室、试验田走向广阔农田,展现出不凡实力。

“马兰1号”小麦籽粒饱满。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这里储藏着近800份优质小麦材料,是我们后备种质资源的‘宝库’。”近日,在位于石家庄市藁城区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堤上试验站,记者跟随小麦育种研究室副主任吕亮杰走进优质小麦材料储存库,两排的架子上整齐摆放着有不同年份标识的种子,储存库温度常年保持在16摄氏度,能够让种子发芽能力延长7年到10年。

“你看,这是今年新收获的‘冀麦U68’,籽粒饱满、颜色光亮、颗粒均匀。”吕亮杰轻轻捧起一把小麦种子向记者展示,在他眼中这一粒粒种子是凝聚心血的无价之宝。

吕亮杰介绍“冀麦U68”小麦品种。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近年来,省农科院粮油所小麦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品种包括冀麦U68、冀麦765、冀麦U87、冀麦U80等16个品种,目前,小麦品种生产经营权成果转化率100%。为了更好地给中国种子注入河北力量,全省的农业专家们作为核心技术攻关的“最强大脑”,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解锁农业发展的核心“密码”不断找寻“金钥匙”:“马兰一号”小麦产量屡创新高;大豆冀豆12、花生冀花19号等5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养殖废弃物高值转化土壤修复肥料关键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模式;甘薯新品种冀元1号获得中国(卢龙)首届甘薯产业发展大会鲜食组一等奖……河北农业科技创新的“成绩单”屡创佳绩。

河北农业专家查看小麦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李联习介绍,我省全力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组建了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20个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团队,落地布局实施了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研发与转化项目。培育了张杂谷、马兰1号小麦、容德黑羽小型蛋鸡配套系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建立了河豚、海参、中国对虾抗病家系200余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成熟的谷穗。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打通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9 月 19 日下午,武安市大同镇大同村的河北省优质谷子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的示范田里一片金黄,农技人员正在进行田间测产。

“今年谷子的长势特别好,再有两天就可以大面积收割了,我估计亩产量还能再增个两三成。”看着称重量、记数据忙前忙后的专家们,基地负责人王五喜难掩笑意。

经专家测产,示范田里的冀杂金苗5号平均亩产397.83千克,较对照当地传统田间管理的冀杂金苗5号亩增产52.55千克。

专家对谷子新品种进行测产。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据了解,武安全市耕地的60%属于旱地丘陵,再加上山区充足的日照条件,给谷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为技术依托,武安市与谷子研究所签订长期院地合作协议,高标准建立河北省农业(谷子)创新驿站。从引进示范冀谷19起步,试验、示范、推广冀谷31、冀谷38、冀谷39、冀谷42、冀谷168等一系列新品种,实施良种更新工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升工程,实现了简化栽培、全程机械化,种植区域开始由丘陵山区向平原区转移,种植形式也由原来的小农户向规模化种植大户发展,小米品质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

专家在田间讨论谷子长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武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佳介绍,目前武安谷子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基地建设也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河北省农科院谷子所的科技团队,今年武安市还建立起“武安市谷子科技小院”,建设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示范、产业指导等于一体新“三农”的交流互动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农业科技示范,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武安市(县)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谷子精深加工年产优质精小米5万吨,其中“磁山粟”“米乡乐”品牌被评为“河北省十大优质品牌小米”。

位于衡水市饶阳县的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内,农户查看芹菜幼苗。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乔娅 摄

据了解,河北省紧紧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以企业(园区、合作社等)为运营主体,以全产业链专家团队为技术依托,共创建超过300个省级农业创新驿站,吸纳京津冀3300多名全产业链专家参与驿站建设,1300多个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通过驿站转化,培育壮大品牌300多个,辐射带动经营主体1800多个,建成区面积超过60多万亩,辐射周边1千多万亩,带动近30万农户增收致富。

“通过驿站创建,让专家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新成果走进田间地头、端上百姓餐桌,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科学技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河北将继续探索建立并完善专家服务县域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将创新驿站打造成县域农业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

位于邯郸市曲周县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示范展示基地。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领跑”振兴新赛道

据了解,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计72个,包括河北省辛集市、赤城县、宁晋县、曲周县、鸡泽县、唐山市丰南区、乐亭县等7个县区,是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数量最多的省份。

聚力推进河北省域内7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河北积极探索科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成立工作专班,帮助7个先行县与河北农大、省农科院等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对接,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结合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统筹考虑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抓准制约瓶颈,制定完成了先行县共建规划和推进方案,绘好了先行县发展蓝图。

宁晋县召开玉米新品种观摩会。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近年来,宁晋县在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据介绍,围绕粮食生产、食用菌、梨果、畜禽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宁晋县打造“4+1+1+N”服务模式,建立4个县、院共建产业联盟,由河北农林科学院为每个产业联盟组建1名学科高级人才为首席的专家团队,宁晋县配备一名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担任技术“传导员”,点对点服务若干个经营主体,打造“专家+基地+农技人员+示范主体+农户”的链式推广模式。

9月22日,在宁晋县北楼下村智慧农场的智能控制中心内,大屏实时显示着区域位置与玉米田情况。“这里搭建的数字三农平台,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控制、遥感监测、北斗卫星定位等现代技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监测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耕作栽培研究室主任张经廷介绍。

丰收的玉米。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不单是宁晋,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充分发挥能调动专家资源优势,根据赤城县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和共建任务,指导建立了赤城县乡村振兴科研示范创新驿站,驿站下设中国芍药之乡创建、乡村治理、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技术转移、秸秆综合利用、乡村振兴、智能制造等7个专家工作站,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科院、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国家电机运行技术中心等科技资源引入赤城,实现科技支撑赤城产业、产业链条两个全覆盖,推动赤城县农业农村工作多领域科技先行、精准发力,为先行县创建开启赤城模式。

截至2023年底,河北7个先行县共计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基地400多个,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00多个,设施农业规模90多万亩,引进或培育企业2800多个。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李联习表示,下一步,河北农业部门将继续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河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