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数量河北居首 承德土特产提升“含金量”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数量河北居首 承德土特产提升“含金量”

原标题:每个县(市、区)都有主打特色农产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数量全省居首

承德土特产提升“含金量”

本报记者 陈宝云 李建成

山楂、板栗、山杏、中药材、食用菌、牛羊肉……翻开承德市特色农产品分布图,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

近年来,承德市立足特色资源,发挥生态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全力打造5条“资源节约、链条完善、高质高效、综合竞争力强”的乡村全面振兴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积极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动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变。

围绕“三化”,培育示范基地

9月11日清晨,平泉市黄土梁子镇龙潭社区食用菌基料生产基地内,村民们把一节节树干、秸秆投入粉碎机,并将粉碎物料装入塑料袋,制成香菇基质。

据介绍,当地采用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等林业三废,以及农作物秸秆做原料生产食用菌,生态效益转换率达1∶1以上。

“在生产基质中,3年轮换平茬的刺槐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辅料,配比在20%左右。目前,我们已在荒山上栽植刺槐1万多亩。”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立强说,今年,该社区食用菌产量将达7000多吨,总收入1200多万元。

平泉七山一水二分田,有林地298.6万亩。其中,刺槐面积65万亩。近年来,该市与河北农业大学等多家院校合作搭建科创平台,培育300多名技术人员,先后建成刺槐、农作物秸秆等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其中,食用菌产业链年产值82亿元,带动周边17.3万农户。

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承德围绕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将培育种植基地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基础,稳面积、稳产量。

“承德以坝上及接坝地区、主要公路、重要河流沿线为重点,布局建设成方连片的大型农作物种植基地。今年,新打造万亩以上示范片6个,总数达20个。”承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洪印说,目前,平泉香菇、隆化肉牛、兴隆山楂、宽城板栗相继获批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数量居全省首位。

穿行承德乡野,连片的大棚成为乡村一道美丽风景线。近年来,承德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今年新增和改造提升设施农业2万亩,新获批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5家,总数达19家;实施“中央厨房”重点项目11个,认定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8家,年净菜进京20万吨以上。

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承德在全域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节水减肥控药,整体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年增长2个百分点,“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年增加20个以上,“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111.6万亩,占全省的88%。

推动“三集中”,提升加工能力

走进位于平泉市北五十家子镇的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一辆辆货车正在破壳车间卸载新采收的山杏核。车间内,破碎设备飞速旋转,杏核外壳瞬间被破碎,分离出一颗颗白色的杏仁,等待下一步的脱苦加工处理。

“杏仁破壳后,先进行蜕皮,然后将里面的氰化物用热水脱掉,再进行烘干、色选,才能达到包装标准。”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脱苦车间主任单新东说,脱苦后的杏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除了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美味可口的杏仁粉、香甜爽滑的杏仁露。

破碎的山杏壳也不浪费,经过处理后可制成活性炭,在环保、化工、医药等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杏核制成杏仁、杏仁粉、杏仁露、杏仁油,杏肉制作果脯,杏核皮制作活性炭……一颗颗山杏在这里被“吃干榨净”。

“打造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组织农户统一种植、统一采摘、果品改良、技术培训等方式,为种植户提供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保价回收等服务,带动周边近15万农户参与山杏产业发展,人均增收5000元。”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薛志强说。

近年来,承德通过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等方式,积极引导园区向产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企业集中,将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提产值、增效益。

“我们紧跟产业集群扶持方向,以县域1至2个主导产业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向产地下沉。全市已创建平泉、隆化2个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化农业园区19个,省级农业精品园区9个,省级以上农业园区占地面积达426万亩。”王洪印说,通过园区内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吸引加工企业集中入驻,把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留在当地。全市省级以上农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0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41家,家庭农场660家。

把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向重点企业倾斜,朴诚乳业、中红三融、农优生态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先后落地投产。

今年,承德依托北京亦庄产业研究院,高标准编制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图谱,通过举办招商推介会、参加大型展览展会、与目标企业点对点对接等形式广泛开展招商活动,以吸引更多企业来承投资兴业。截至目前,该市已签约农业招商项目37个,协议引资额达89.5亿元。

强化“三培育”,紧密利益联结

近日,位于承德县石灰窑镇药王庙村的承德穆勒四通现代农业光伏产业园内,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食用菌、蔬菜大棚排列整齐。该园区流转土地5000余亩,已建设智能温室3万平方米、果蔬日光温室100座、食用菌大棚500余座,年产500万棒菌棒加工厂一处,每年光伏发电收入7000余万元,农业项目年收入9000余万元,带动当地5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承德通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人才队伍,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承德围绕壮大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思维,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做大做强。今年承德穆勒四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达9家。”王洪印说,该市在做好现有78家省级龙头企业监测基础上,重点梳理31家有潜力的企业,一对一制定包联政策,力争年底全市省级龙头企业数量逾百家。

承德围绕专业人干专业事,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组织化生产程度。该市登记注册家庭农场5675家、合作社11584家,发展各类农业托管服务组织2065家,年服务面积555.6万亩次,构建“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围绕产业集群打造,承德大力培育乡土人才、乡村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年培育高素质农民4000人以上、乡村致富带头人900人以上,为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持续输送人才。

该市将继续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紧跟重农强农政策导向,通过争取产业集群、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政策项目,撬动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成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密切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