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0后夫妻坚守在长城保护一线
“守护长城,就是守护咱们的家”
7月17日,董耀会(左)与长城保护员郝中华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广武长城“月亮门”下交流。 本报记者 田明摄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张晓华 魏雨
【长城名片】
广武长城
广武长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属内长城,与雁门关唇齿相依,是明代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境内明长城的代表点段。其中新广武三段长城十号敌台在岁月的侵蚀下,最终形成独特的“月亮门”景观,成为当地长城文化旅游的重要标志。
7月17日午后,从雁门关沿二淅线行不多时,便望见了蜿蜒的广武明长城。山路曲折,汽车拐了几个急弯,在半山腰的停车场停了下来。
“这里,有我的一位老朋友。”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副会长董耀会说。
话音未落,车门开启,只见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迎上前来,紧紧握住董耀会的手说:“董老师,您可来了!今天两个孩子都在家,念叨您一上午了。”
这位“老朋友”,便是山西省山阴县80后长城保护员郝中华。
抬眼望去,郝中华所说的“家”,竟是长城脚下一处简陋的小屋。
挑帘进屋,只见右半边是一通大炕,左半边则摆放着货架和一些厨具。东西放得挤挤挨挨,却不失温馨。郝中华的妻子霍春玲正带着两个儿子温习功课。
记者注意到,正对屋门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家在长城 爱在广武”几个大字。
“这正是郝中华一家守护长城的真实写照。”董耀会说,2012年9月,他去山阴县参加首届中国·山阴边塞文化周时与郝中华相识。此后,郝中华便时常在微信上向他请教一些问题,有时还把守护长城中的一些发现和困惑讲给他听。
郝中华,山阴县新广武村人。长城的光影伴着他长大,他也把这蜿蜒“巨龙”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2年,当地建设广武风景名胜区,游客逐渐增多,郝中华和妻子上山卖饮料等货品补贴家用。
“摆摊的过程中就发现,个别人还是有私刻乱画等破坏长城的行为。”对此,郝中华很是不解,“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注意保护,长城不就毁了吗?”
见不得破坏长城的行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发生,郝中华一边卖货,一边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有人破坏文物,他就第一时间上前劝阻。
家里人起先不理解,觉得他多事,影响生意不说,万一碰到不讲理的,发生冲突咋办?郝中华却很坚持:“生意今天做不了还有明天,长城毁了就永远没有了。”
为了更好地守护长城,2015年,郝中华由长城志愿者成为专职的长城保护员。
怎么更方便巡护长城?他和妻子一合计,干脆带着一家人住进了长城下的小屋,生活所需从村里运过来……
这样的生活,他们坚持了近十年。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成了装满长城故事的家。
孩子们见到董耀会很高兴,自告奋勇当“向导”,要带他“出去逛逛”,目的地便是广武长城的标志性景观——月亮门。
“两个孩子自小跟着父母出门巡查,长城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董耀会说。
山路弯弯,阳光正烈,郝中华紧随其后,遇到游客还不忘叮嘱:“天热啊,注意防暑!”“那边陡峭,别靠得太近!”看到路边的空瓶子、食品袋等杂物,他非常自然地弯腰捡拾,再紧走几步扔进垃圾箱,动作娴熟,似乎已成习惯。
“这些年走过来,小郝他们没少吃苦。”董耀会一边走一边给我们讲述。
一次巡查过程中,郝中华发现有人踢踹城墙,立即出声喝止。对方先是一愣,见郝中华只身一人,立马涨了气焰,几个人把他围在中间推来搡去。
霍春玲随后赶来,冲上前去,挡在丈夫身前。见有人来了,又是女子,再动手不光彩,这几个人才骂骂咧咧地走了。
对于这些往事,郝中华并不太在意,他说:“守护长城,就是守护咱们的家。把家守好了,也算是尽到咱们的一份责任。”
霍春玲在一旁连连点头。夫妻同心,在丈夫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如今也加入了保护长城的队伍。
“现在破坏长城的现象还有么?”董耀会问。
“近些年,基本上没有了。”郝中华说,最早的时候,他曾写了爱护文物的提示语,贴在自家货架上。如今,这些提示语用不大上了,因为保护长城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沿步道攀上长城,当年的敌台已不复往日雄姿,只留下残缺的拱券结构,因形似月亮,被称作“月亮门”。
先后有几拨游客在此处打卡拍照,然后围拢在郝中华身边,听他讲解此段长城的来龙去脉。
“小郝很爱学习。”董耀会说,像郝中华一样,许多长城保护员在日复一日与长城相伴的过程中,对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已成为这些守护者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董耀会非常喜欢郝中华的两个孩子,感觉“看到他们就看到了长城的未来”。他说,兄弟俩自小在长城下长大,聆听着长城的历史,亲历着父辈的故事,“我相信,这万里长城的故事,将由他们讲给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