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邢台重塑“一道双城六坊”古城风貌 让邢州古城活起来火起来
7月2日,细雨蒙蒙,走进襄都区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记者看到,这里青石铺路,老树婆娑,两侧传统建筑高低错落,百年老街风情再现。
邢台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历经3000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断,被誉为“华北第一城”。透过邢台博物馆“井地长风”“邢国史迹”等主题展览,人们能够充分领略邢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璀璨。但在邢台街头,历史遗存散落于市井间,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以往很难直观感受到这是座古城。
今年的邢台不再沉默。随着邢州古城保护利用工程的推进,以春节期间清风楼的古城光影秀为开端,邢州古城火爆“出圈”,每逢节日客流量日均10万+,清风楼、府前街、布袋院、古城墙、北方大学旧址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分步实施
重塑“一道双城六坊”风貌
“五一”期间,北大街启动区首度亮相,古色古香的老街风采和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活动,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市民。“七成店铺已经出租,街区‘十一’期间将再次开放,重现昔日繁华盛况。”邢台市古韵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旻说。
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好南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传统商业的聚集区,桐泰祥糕点铺、中和裕茶叶店、五百居肉铺等邢台“老字号”云集,共有77栋单体建筑遗存。
这是邢州古城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邢台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启动邢州古城保护利用工程,按照分步实施、分批启动的原则,打造“古风今仍在,繁华犹可追”的古城。
“我们在设计修复这条历史文化街区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建筑的年代、质量及其历史功能,为每栋建筑制定了不同的保护与修缮方案,在保持原有高度、体量、外观、色彩、结构和室内有价值部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保护修缮、结构加固、适应性改造与利用。”河北建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延辉介绍。
该市制定邢州古城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凸显“一道双城六坊”风貌:“一道”指古官道;“双城”指北府城(府衙所在地,古城政治和文化中心)和南关城(居民聚居区和商贸集中区,古城经济中心),占地面积4.1平方公里;“六坊”指清风楼街坊、北大街街坊、马市街街坊等。
邢台市还建立古城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出台《邢州古城保护和景区建设行动方案》,将古城保护利用及配套设施建设列为城市更新项目重点,实施一片区一专班工作模式,每个片区由县级以上干部任指挥长,多部门派员联合办公,着力推进工作落实。
来到清风楼街坊,高大古朴的标志性建筑清风楼巍然耸立在邢州古城的中心。这座重建于明代的三层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层中心门洞可通过行人,二三层飞檐斗拱,楼前是邢台的城市原点标志。清风楼正对着府前街,两旁的部分建筑罩上了防护网,搭起了脚手架,正在进行局部修葺。
“古建筑和老街区,承载着邢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一代代人的成长与城市变迁。”襄都区古城开发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徐兴龙说,他们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保护修复、设施更新、业态植入、文旅发展等方式,在重塑古城风貌的同时,不断完善城市肌理,赓续城市文脉。
串珠成链
文旅融合让老城区热起来
交错铺砌的石板路、别具特色的装饰,小摊、小店鳞次栉比,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7月3日一早,南长街熙熙攘攘,烟火气十足。
“南长街,北长街,南北长街通南北。”去年以来,邢台市在保持原有格局和风韵不变的基础上,对这两条相连的街道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对沿街房屋外墙进行优化美化,以市井生活、地方人文、特色业态等综合内容,推动历史、文化和商业相融合。目前,长街上新添了咖啡馆、美食店、文创店等,经营商户增加到160家,由一条市场街向着文化街、活力街更新升级。
“这里处于邢州古城的中心区域,是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兴龙介绍,古官道历史文化街区以“北长街—南长街—东门里街—府前街”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扩展,是全国鲜见的古城纵轴线上保存基本完整的历史地段,街巷格局独特,市井文化活跃。
游太行泉城,逛邢州古街。经过改造提升后的古官道,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串起了北府城和南关城,成为人们体验古城历史文化的首选目的地。同时,邢台市对连接着古官道的珍珠街、卫衙街、崇礼街等12条古街,通过实施门景塑造、建筑改造、夜景亮化等系统性工程,烘托邢州古城的气氛,为古城旅游升温。
在中兴大街与开元路交叉口处的邢台历史文化公园东南一隅,一段200余米的古城墙被绿色施工防护网围挡,这里正在进行保护性修复。城墙外围的护城河改造已经完工,水面倒映着古城墙,美丽如画。
“为充分展现邢州古城格局和风貌,我们对古城城廓进行可视化打造,重点对古城墙遗存进行保护利用,采用原貌复现、景观化显现、科技化展现等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古城可视可感。”徐兴龙说。
服务于邢州古城保护利用,邢台市还持续优化古城配套设施。对邢州古城及周边关联区域内的行政办公建筑、学校、工业厂房、仓库等进行全面梳理,充分挖掘现有条件,释放出空间资源,用于补充餐饮、住宿、停车、公厕等文旅配套设施和承载演艺、会议、研学等新文旅场景的功能区。
制定条例
推动古城保护利用行稳致远
7月2日,来到羊市道历史文化街区,25号布袋院门口的“邢台市历史建筑”标志牌格外引人注目。用手机一扫标志牌上的二维码,布袋院建筑简介、位置、建筑原貌及现状一一呈现。
布袋院因院落纵深形如布袋而得名,是在顺德府南关城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前店、中厂、后住宅的商住一体三进式院落,现存40多套,独特的院落结构成为邢州古城物质文化遗存中宝贵的活化石。
走进东西向的25号布袋院,砖石结构的房屋古朴厚重,穿过两道过厅可走到最里端。青石板路、木质门窗、精美的雕刻,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院落的一角有一口古井,印证了当年“邢州有一景,家家有口井”的井文化。
与之相邻的23号布袋院,同样悬挂着“邢台市历史建筑”标志牌,修缮后被用于艺术创作和展览。“为进一步做好布袋院活化利用,我们引入非遗展示、手工艺体验等文化创意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邢台民居商业文化群落,让布袋院成为游客打卡游玩的历史文化点位。”襄都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路斌说。
为了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邢台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邢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突出保护第一原则,建立和完善名录保护制度,细化完善保护责任和保护措施,为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以邢州古城“一道双城六坊”为代表的历史城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北大街、羊市道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布袋院或布袋院群落等为代表的传统风貌建筑,以邢襄、南关等为代表的地名文化遗产等,均被列为保护对象。
目前,邢台市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该市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加快邢州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建设,抢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更多街区景点、城市地标“开门亮相”。持续挖掘文化资源,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做好古城区域保护控制、古文物活化利用、抢救性保护等工作,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做热充满烟火气、特色鲜明的古城街区,让古城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更好地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