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春联习俗,对联网传承国学

了解春联习俗,对联网传承国学

原标题:

了解春联习俗,对联网传承国学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关于春联的由来华夏对联网上有这样一个记载,在《山海经》里的神话传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这就是现在春联的雏形。

58.png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一副好的对联,不仅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学才思,还能体察出他们的文字匠心和文化底蕴。而意蕴深远的对联更能小中见大的一展民风、民俗等社会风貌,甚至凸显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它既可以说道历史,又可以畅谈人文;既可以托物言志,又可以借古喻今。从优秀的对联身上,任何时候总是能看到中华文化的深刻烙印,嗅到笔砚深处的醉人芳香。它们又宛如中华大地上的一棵棵枝繁叶茂的白杨,坚定地守卫在华夏文明的千里大堤上,在栉风沐雨中以别样的风姿铸成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长廊。

悠悠千古事,尽在对联中。华夏对联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用来逸情和逗趣的对联,早已走出了自娱自乐的范畴,而那些旧时代的繁文缛节和陈规陋习,也在与时俱进中,渐被那些清新扑面的大胆创新所取代。可以确信,随着人们对对联文化的不断重视,这一新颖别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口占与吟诵中,在人们的书写与传承中,定会焕发出勃勃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

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