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传道在沧州②:国医大师王庆国一片丹心为“伤寒”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中医大师传道在沧州②:国医大师王庆国一片丹心为“伤寒”

“师带徒”是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人才工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聘请国医大师王庆国、李佃贵、石学敏,岐黄学者花宝金、高颖成立5个传承工作室为医院中青年中医传道授业解惑。这些中医大师们不遗余力、倾囊而授,弟子们努力学习大师们矢志中医、恫瘝在抱的医者仁心,融古贯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掌握老师的学术思想,探讨新的治疗理论及方法,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沧州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国医大师王庆国一片丹心为“伤寒”

中医大师传道在沧州②:国医大师王庆国一片丹心为“伤寒”

王庆国(后)与恩师“伤寒泰斗”“经方大家”刘渡舟(资料图)。

国医大师王庆国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伤寒泰斗”“经方大家”刘渡舟。虽然他常轻描淡写说自己“就是个大夫”,但“学一等人忠臣孝子,做两般事诊病读书”的宏大志向一直贯穿于他整个医者人生。一生都在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为推动后世医学发展作出巨大努力。2023年,国医大师王庆国传承工作室正式落户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启为家乡培养优秀中青年中医人才新篇章。

今年72岁的王庆国,是河北沧州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会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等。担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王庆国学宗伤寒,兼及各家,提出“通平致和”的学术思想;创造性提出“三步-四维-六治-十六方略”诊疗范式;提出经方临床拓展应用的“五项原则与十大途径”;强调“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的论治纲领。王庆国推崇经方,不薄时方,善用柴胡剂、泻心剂、苓桂剂、麻黄剂类方,精于创制新方,如穿青海甲汤、百合泻心汤、蒌芍苁蓉润肠饮等,治愈众多疑难杂症,为患者解除了病痛。

王庆国创新性地提出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的十六字原则,即“部分替代,局部优化,质量可控,疗效提高”,示范性地进行了“精制清开灵注射液”研究,开展柴胡三降汤、四逆散、麻芥平喘巴布剂等新药研发,为临床提供了一批质量可靠、疗效确实的备选新药。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项目 2 项,主持“863”课题、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其中 SCI收录 91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

学医经历

王庆国自幼深受外祖母的影响和熏陶。

外祖母赵端琴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在外祖母的悉心教诲下,王庆国三岁学诗,十岁读经,为日后阅读中医古籍辨析学术、考镜源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外祖母晚年病重,在中药和针灸的联合治疗下病情大为改善,使幼年时的王庆国萌生了学医念头。他开始研习医书,传承家学,步入医门。1969年,王庆国参加工作,在辽河油田钻井队担任卫生员,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些西医、中草药和针灸知识,坚定了他学习医学的信心。1972年,王庆国成为工农兵学员,求学于辽宁中医学院。在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下,他认识到中医经典是临床的根基,唯有勤于思考,狠下苦功,夯实基础,方能在日后临床中纯熟运用。求学期间,王庆国埋头苦读,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95%以上的课程都是满分。1975年大学毕业后,王庆国分配到辽河油田职工医院成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临床大夫,由于工作出色,五年后即被任命为中医科负责人,并开设中医病床 40 余张。

1982 年,王庆国考取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拜于“伤寒泰斗”刘渡舟先生门下。刘老不仅是诲人不倦的良师,更是爱徒如子的长者,他对王庆国学业上朝督暮责,生活上关怀备至,门诊带教更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1988年王庆国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成为我国中医基础专业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毕业后留校,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至今。

成才经验

王庆国认为,要成为一代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熟读经典,勤于临证

中医学要发展创新,提高临床疗效是必由之路,而提高疗效的捷径,就是继承前人宝贵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古今大凡成为著名医家者,无一不是在熟读经典,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宗师。王庆国认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步必须是熟读中医经典,打好基础,这就好比万丈高楼,筑基必牢;参天大树,扎根必深。

2.广益名师,专事吾师

1982-1988年读研期间,王庆国除了接受刘渡舟先生的悉心指导,还受教于国内多位名师。由于当年仅有王庆国、高飞两人录取为研究生,北京中医学院格外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从京内及全国各地邀请了步玉如、时振声、方药中、李今庸、祝谌予、任应秋、赵绍琴,王绵之、周笃文、钱超尘、王洪图等多位杏林名家,对王庆国、高飞二人进行了高强度、高水平、长周期的教育培养。王庆国由此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继承了各位名家的学术经验,培养了灵活多变的诊疗思路。

3.虚心求教,潜心专研

1988-1989 年,王庆国前往四川万县支援基层工作。初至巴蜀,王庆国将得自于刘渡舟先生和各位名家的临床经验运用到临床中,疗效卓著,求医者甚众,医名鹊起。许多患者溯江而上百余里前来求诊,他都是精心诊治,为患者解除病痛,造福了一方百姓。此外,他还多次拜访万县名医、暨四川十大名医之一的龚去非先生,虚心请教,潜心学习,所得临证心法至今仍有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思想境界

王庆国出身于书香世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座右铭是:学一等人忠臣孝子,做两般事诊病读书。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对父母极尽孝敬之道,少时出必禀、归必告,及长离家工作,只要有空即回家探视,父母有病期间,常常通宵达旦地在床前照料。对于兄弟姐妹,他尽到长兄之责,提携关爱,互相扶持。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多年来,王庆国一直将医圣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精研医术,心怀仁爱,志存救济。他不辞辛劳,经常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东城中医院等出诊,年接诊患者9000余人次,他还经常受邀去外地出诊,为基层百姓服务,临床善用经方治疗脾胃病、肝胆病、风湿免疫类疾病,兼及妇科、儿科、皮科疾病等。王庆国处方精当,用药灵活,随机应变,疗效确实,赢得了患者的爱戴,造福了一方百姓。为了回馈社会,弘扬中医文化,王庆国在全国仲景学术年会、经方临床应用培训班上为同行剖析经意、释难解惑、传授经验。此外,他还受邀在多家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上讲授中医科普知识,由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深受观众的好评。

文化修养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欲成为名医,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还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举凡文、史、哲、天文、地理、人事等等,都应在涉猎之列。已故名医秦伯未曾说:“初学于丁师(沪上名医丁甘仁)门下,丁老首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中的220篇文章,每天一篇,天天如此。尤其《出师表》《桃花源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更要求背得滚瓜烂熟,一气呵成。当时觉得乏味,却不料古文程度与日俱增,从此博览群书亦觉易也。”秦老还说:“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很明显,是“掘出运河”还是“酿成江海”,其差别就在于是否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王庆国教授就是一位学养很深的“大医”之才。他因对《伤寒论》的精深钻研而获“经方妙手”之誉。此外,他涉猎知识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多才多艺,诗词、书法、国学等均有造诣。书法学宗启功大师,字体工整,笔法遒劲,隽秀洒脱。王庆国教授曾说,学医者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样就能把人放进社会、自然、精神的大系统之中,在“天人相应”的理性思维指导下,把握疾病的蛛丝马迹,做到秋毫不差,药无虚发。

品读经典

王庆国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对仲景学术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刻求经旨,博采众长,传承创新”是其秉承的治学原则。在跟随恩师刘渡舟先生攻读硕士、博士期间,王庆国教授就曾遍阅历代伤寒注家著作,广泛探寻当代伤寒名家的学术特色,深入思考《伤寒论》的学派传承、六经实质、标本气化等核心问题,深入思考伤寒学科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卓有建树性的学术观点以及开展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其学术成果在2001年出版的《伤寒论集解》一书中展露无遗,奠定了他在仲景学术、经方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在《伤寒论》的治学方面,王庆国教授立论公允,平正通达,不偏执一家。他非常重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对六经的实质有独到见解,其早年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的“《伤寒论》六经研究41说”一文,在本学科领域影响甚广。他认为:六经是经络、脏腑、气化的统一体。《伤寒论》主论外感风寒,兼论内伤杂病,因而,六经辨证不但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杂病。近年来,王庆国教授还借鉴引用知识考古学、认知科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汉代以来的中医学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及时更新补充了仲景学术的研究思路。他提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应该有机结合,互相补充。针对临床不同疾病的发展规律,由于各种辨证方法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因此应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才是正途。

作为《伤寒论》的学科带头人,在深入研究与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伤寒论》“桥梁-提高-辨证思维培养”的课程定位。以“五个一流”为根本宗旨,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将《伤寒论》课程建设成为国内行业一流、具备示范作用和辐射能量的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 年,他主讲的《伤寒论》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动了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共建共享,扩大了《伤寒论》的学习范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途径。

人才培养成果

中医大师传道在沧州②:国医大师王庆国一片丹心为“伤寒”

2023年,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国医大师王庆国团队签约,国医大师王庆国传承工作室正式揭牌(资料图)。

作为第五、六、七批全国师承指老师,第四、五批北京市师承指导老师,北京市“双百工程”指导老师,王庆国教授先后培养学术继承人14人次、接收入室弟子15名。另外,作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项目的指导老师,还在新疆、福建、河北、天津、辽宁、上海、广州等地收徒30余名。在师承带教过程中,王庆国教授严格要求弟子,帮助他们打好中医经典基本功,训练临床辨治思维,指导处方用药技巧,系统传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学术经验,使他们更好的传承中医学术,造福广大患者。

经过多年的悉心培养,王庆国教授培养的弟子、学术经验继承人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医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其中1人当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1人当选“青年岐黄学者”,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

此外,在深入研究中医学术流派发展壮大、传承消亡、构成要素与传承规律的基础上,王庆国带领团队申报并获批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刘渡舟名家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燕京刘氏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王庆国传承工作室。

三个室站自获批建设以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显著:(1)系统整理了本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描绘清晰传承谱系。(2)出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论著丛书30余部,其中《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3)收集整理流派相关文献257部,传承实物400余件。(4)系统梳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十大学术观点,总结刘渡舟先生对经方、时方以及自创经验方的运用规律,优势病种的治疗特色及辨治规律,凝练理论精华,打造学术品牌。(5)完善建立了包括师承管理、拜师仪式、学习交流、汇报检查等10余项制度,规范了室站运行模式。

目前,燕京刘氏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刘渡舟名家研究室已经建设成为集学术传承、特色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文化展示为一体的五大平台,发挥了很好的宣传示范效应。经过10余年建设,“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术流派之一,门下弟子及再传弟子500余人,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供稿)